《对联漫述》教案
教学目的
1。 理解对联的根本知识。
2. 品味对联的形式和内容美,尝试写作一些简单的对联。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对联的起源
最早《对联漫述》教案
教学目的
1。 理解对联的根本知识。
2. 品味对联的形式和内容美,尝试写作一些简单的对联。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对联的起源
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桔祥。北宋王安石曾在<<元日>〉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歌剧<〈白毛>〉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可见,这种风俗流传长远。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场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
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开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寿
-———---—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 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开展开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
二、识对联必先识律诗
,就你现有的知识,说明根据是什么。
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忆东山》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第一首不是律诗。
1。《玉阶怨》是乐府旧题.(不是根本原因)
2。押了仄韵.(不是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
三、四声、平仄和律诗的兴起
1。自然声律时期
,关于诗歌声律的理论兴起
周颙研究整理汉语的自然腔调,发现汉语存在“四声”,著了《四声切韵》。
沈约著《四声谱》,自觉将四声运用于诗歌创作,追求音律的协畅。
3。“永明体"
顾炎武撰《音论》卷中谈“四声之始",云:
《南史·陆厥传》曰: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汝南周颙善识声韵,为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云对雨,
《对联漫述》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