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 学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 不绝如缕: 像细线一样连着, 差点儿就要断了, 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这里的语境是说“非常热闹”, 矛盾。不绝于耳: 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 一动笔就写成。走马观花: 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浮光掠影: 比喻印象不深刻, 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3 .用正确思想充实学生心灵( 2 分),能避免错误思想的滋生( 2 分)。 4. 超过设计寿命后成功自主唤醒, 搭载的仪器能正常工作。( 一点 2分, 答出两点给 5 分) (回复,答复) (邵尧夫被李挺之成功劝说。) 7. 才华超众( 有学问, 有才干); 人品好( 安于卑位, 不张); 人罕能知之。一点 1分。 8.(1)(3分) 挺之的器量很大, 世上很难有懂他的人,(他) 漂泊失意, 很久都不能升职。( “难乎识者”的主语, 1 分, “栖迟”漂泊失意, 1 分。语意通顺 1 分。) (2)(3分) 有人诟病非议他, 挺之告诉他们说:“这是旧例。”(“病”诟病,1分; “谢”告诉, 1 分; “故事”,旧例, 1 分。) (3)(3分) 幸亏他贫穷没有钱, 不能使他的归隐之心决绝, 了解他的人应当共同来成就他。(“赀”资财,1分;“决其归心”,1分;“知”, 了解,1分,“成”, 成就, 1 分。) 【参考译文】李之才, 字挺之, 是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质朴而且坦率, 很自信, 没有一点点造作勉强的样子。拜河南穆伯长为师。伯长性情庄重严肃很不合群, 即使是挺之也经常处在他的呵斥和怒气之中。李挺之侍奉先生更加恭谨。他曾经参与校订柳宗元的文章好几个月,最终能够传授《易经》。李挺之最初担任卫州获嘉县主簿, 暂时代理共城令( 官职)。世人所说的康节先生邵尧夫,当时在苏门山百源之上为母亲守孝,把粗布衣服当做皮裘穿,把蔬菜当做主食,并且亲自生火做饭来赡养他的父亲。李挺之上门拜访, 劝说他学习关于万物的天赋和禀受的学说。康节先生恭谨拜师,全将学业继承下来。世人所说的康节先生的《易经》,实际上是从李挺之那里学习、传承过来的。挺之的器量很大, 世上很难有懂他的人,(他) 漂泊失意, 很久都不能升职。有人替他感到惋惜, 他就说:“应当把小的贬职当做荣升。”只有友人石曼卿说:“世俗不能够容纳你, 你为何不远离世俗而隐逸山林呢? ”又调任孟州司法参军。当时范忠献公守孟州, 也不能够了解他。起初范忠献持节钺镇守延安, 送别的人不采用旧例, 一直送到境外, 只有李挺之在近郊道别。有人诟病非议他, 李挺之告诉他们说:“这是旧例。”没有多久, 范忠献责守安陆, 只有李挺之到洛阳拜见他。以前送他到远郊的人, 没有一个来。这时范忠献悔恨了解李挺之晚了。友人尹师鲁用书信向舍人叶道卿推荐李挺之, 通过石曼卿送信,说:“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纪三十九。他能写古文,语言直白意蕴深邃,既不过于放纵也不显得拘谨,本来就足以赶得上前辈, 不是我所能品评的。但是他能够安于低微的官位, 一点也没有强求升官进职的意思, 人们很少能够了解他。他的才能又通达世务, 假如稍稍被时世所用, 一定超过当世一般人很多。幸亏
201405苏锡常镇二模语文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