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名词解释 1、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经济组织。 2、持续经营: 指会计主体成立起后能够按既定目标持续经营下去, 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或清算。 3、可比性: 就是要求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又包括了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纵向可比和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的横向可比两个方面,为此就要求同一企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以及不同企业的同一会计期间,其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应该一致。 4、重要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重要性指财务报告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时, 应当区别经济业务的重要程度, 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 5、实质重于形式: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谨慎性: 又称稳健性原则或保守性原则,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 7、历史成本: 也称实际成本计量,或原始成本计量; 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质在其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价入账; 其后, 各项财产物质如果发生成本变动,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般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8、公允价值: 指信息对称情况下, 买卖双方经过充分讨价还价后形成的自愿交易的价格。 9、资产: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10、负债: 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11、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12、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13、复式记账: 又称复式记账法, 指针对企业所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 都用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14、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15、会计分录: 针对企业发生的每一笔业务分别记入应借应贷名称方向的一种记录形式 16、会计凭证: 简称凭证, 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和据以登记账簿的书面证明。 17、原始凭证: 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 载明经济业务具体内容和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 18、记账凭证:记账凭证是根据原始凭证进行归类、整理编制的会计分录凭证。 19、单式记账凭证: 是在一张记账凭证上只填列每笔会计分录中的一种科目, 其对应科目只能参考,不据以记账 20、复式记账凭证:是在一张凭证上完整地列出每笔会计分录所涉及的全部科目 21、会计账簿: 指以会计凭证为依据, 序时、连续、系统、分类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这种簿籍由具有专门格式、相互联结的账页所组成。 22、库存现金日记账: 是顺序登记库存现金收、付业务的日记账。它由出纳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有关收付款凭证,序时逐日逐
会计基础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