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庸”与“非中庸”.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庸”与“非中庸”
屈 戎 自打汉朝独尊儒术以来,我们中国人对于儒家的“中庸之道”可说颇不陌生。过去的读书人应试必读的四书五经,其中有一本就叫《中庸》。老百姓虽然没有正儿八经读过儒家的什么经书,但他们“间接受古书影响很大”,他们“中庸”与“非中庸”
屈 戎 自打汉朝独尊儒术以来,我们中国人对于儒家的“中庸之道”可说颇不陌生。过去的读书人应试必读的四书五经,其中有一本就叫《中庸》。老百姓虽然没有正儿八经读过儒家的什么经书,但他们“间接受古书影响很大”,他们“每每拿绅士的思想,做自己的思想”,濡染之下,自然就熟悉起来。
何为“中庸”?据历代大儒讲,那就是“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正像精确到几千分之一甚或几万分之一的衡器,天平两边不会有丝毫的倾斜。“中庸”好不好?据说很好。孔丘先生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也就是说,中庸乃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怪不得宋代有个大儒叫程颢的对人们竖起大拇指说:“中”,乃“天下之正道”,“庸”,则是“天下的定理”。你看,天下所有的事物,永远不让它走到极端,永远保持一种“中和”之态,物得其平而不鸣,事得其平而不争,“不鸣”、“不争”,于是天下太平,其乐融融!
按理说,这么好的一个“中庸之道”,理当行之无碍,一以贯之了,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儒家文化是讲“中庸”的,但与法家文化联姻之后的儒家文化再也不可能讲“中庸”,政治本身就不可能是中庸的。儒家文化不中庸起来比任何文化都不中庸,它最好上纲上线,把思想的、文化的斗争全扯到政治的斗争中去,以把矛盾提交到法家文化的君主专制制度的法庭上,给持不同思想、不同观念的人以毁灭性打击。我们且看儒家经典《礼记》“王制”中的一段:
“析言破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异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 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此四诛者,不以听。”
这第一诛和第四诛的两条罪名都可以用来摧残宗教自由;第二诛可以用来禁绝艺术创作的自由,也可以用来“杀”许多发明“奇技异器”的科学家;第三诛可以用来摧残思想自由,言论自由,著作出版自由。而且,这“四诛”可以不经审判,便格杀勿论,这哪里有一点“中庸”的味道。可是,当人民不堪忍受其极端统治起而反抗时,他们便倒穿着鞋子,挥舞着“仁恕”的旗子赶忙来劝说要行“中庸”了。看来,“中庸”还是“非中庸”,要看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关于中庸之道的实质,有论者说,它有两块王牌:一曰仁,一曰义。仁是对统治者用的,他劝说统治阶级多施仁政,不要使人民控诉“苛政猛于虎”。人民只要有一口饭吃,有工作做,养生送死没有多大困难,他们自然不会怨气冲天,起来闹“暴乱”了。义是对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用的。他劝谕人民在能够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下,要克己复礼,正名定分,即使有些愤怒不平,要发泄,也可以发泄一下,不过要“发而皆中节”。这就是说,人民的怨恨不能升级而为“暴乱”、革命、造反。所以汉儒解释说:“仁者,人也。义者,宜也。”人就是人道主义,宜就是要安分守己,不为过甚。越过这个宜的限度,就是犯上作乱,大不宜了。我想,倘若统治阶级真能施行仁政,老百姓也守义遵节,倒也不失为一种暂安的局面,可惜的是,在中国的封建时代,除了少数几个所谓“圣君贤臣”,大都做不到这一点。往往是一点点仁政,

“中庸”与“非中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十二官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