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代汉语双宾语.docx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五节双宾语
在句子中,谓语动词所带的两个宾语叫双宾语。其中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也叫间接宾语;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也叫直接宾语。近宾语往往指事物。现代汉语中具有给予、告知、教示义的动词往往可以带双宾语,如“给我一本书”、“告诉大家一个好消
第五节双宾语
在句子中,谓语动词所带的两个宾语叫双宾语。其中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也叫间接宾语;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也叫直接宾语。近宾语往往指事物。现代汉语中具有给予、告知、教示义的动词往往可以带双宾语,如“给我一本书”、“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赵老师教我们英语”。古汉语中具有同样意义的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这种情况的双宾语,可以说古今基本一致,比较容易理解。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到了现代汉语中不能带双宾语了。这种双宾语与现代汉语出入较大,值得特别加以注意。
(一)古汉语中具有给予义的动词“赐”、“与”、“予”、“遗”(W谷)、
“贻”等可以带双宾语。它们所带的宾语,近宾表示给予的物件,远宾表示给予的内容。例如:
公赐之食。(《郑伯克段于鄢》)
赐赵夙耿,赐毕万魏。(《史记•晋世家》)一一赵夙、毕万,人名;耿、魏,地名。
文公与之处。(《许处》)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汤使遗之牛羊。(《孟子•滕文公下》)一一汤,指商汤,商代国启;之,代葛国•老子韩非列传》)
贻我彤管。(《诗•郸风•静女》)
(二)古汉语中具有告知、教示义的动词“语”、“告”、“教”、“示”等可以带双宾语。它们所带的双宾语,近宾表示告语、教示的物件,远宾表示告语、教示的内容。例如: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郑伯克段于鄢》)
于是遂巡而却,告之海曰……(《庄子•秋水》)——之,代井蛙。
后稷教民稼*啬,树艺五谷。(《许行》)
于是乎我原以示之信。(《城偿濮之战》)
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张释之列传》)
动词“问”在古今汉语中都能带双宾语。古汉语的例子,如:
上问上林尉诸禽盖薄。(《张释之列传》)
(三)古代汉语中有不少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到了现代汉语中不能带双宾语了。这种双宾语结构在理解和翻译上都非常值得注意。例如:
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韩之战》)
天生民而立之启。(《左传•襄公十四》)
粉之臂而夺之食。(《孟子•告子下》)——粉(zhen):扭转。)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孟子•万章下》)
这些例子中的代词“之”都是双宾语中的间接宾语,表示动词和直接宾语之外关涉的物件。例①“输粟”是动词和直接宾语,“之”指晋,是输粟的对象;
“闭”乂是动词和直接宾语的关系,其中的“之”代秦国,是停止粮食卖出所涉及的对象,即“闭”是针对谁采取的措施。例②“立启”中的“之”是间接宾
语,代“立启”所涉及的人,即为谁立启。③中的“夺之食”是从“他”手中夺取食物,因此“之”也是动作行为间接涉及的物件。例④“闭之门”是“对他关上门”,“之”也是动作行为间接涉及的物件。这些例子说明,在把这一类双宾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对其中的间接宾语“之”都要用相应的介宾结构去翻译。
古汉语中的动词“为”也可以带双宾语。这也是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

古代汉语双宾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百里登峰
  • 文件大小54 KB
  • 时间202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