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鱼方案
池塘养鱼技术
第一节 渔业养殖生态与环境要求
养殖鱼类的生活环境,包括非生物(如溶氧、温度、PH值等)和生物(如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等)环境。水质的优劣对鱼类的生长、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掌握鱼与水改善水质,是实现养鱼高产的有效途径。
3、保持适当的面积和水深。
根据观察,池塘水中有20-50%溶氧量,来自空气中氧的溶入和加注新水。因此,适当扩大池塘面积,以加强风力引起波浪,加速空气中氧的直接溶解是有利的。成鱼面积以4-10亩,水深
以2-。
4、清理淤泥。
池塘中的淤泥,是由死亡的生物体、粪便、残饵和有机肥料等不断沉积,加上泥沙的混合而成。池底适当的淤泥为10厘米左右,过多的淤泥清除等等。
5、施生石灰和水质改良。
施用生石灰是提高池水总硬度、中和酸性和稳定PH值的有效方法。
二、池塘的环境要求
池塘是鱼类的生活场所,池塘的环境条件,对鱼类的生存、生长和发育,有着密度的关系。鱼类要求一个适应的环境条件,才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对生产者,才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池塘的环境因子是相当复杂的,因此如何创造、掌握和保持池塘的最佳环境,确是养殖生产者必须
重视研究的首要问题。
㈠池塘的条件。
1、建造鱼塘必要有充足的水源和良好的水质。水源充足就可以在天旱,水中缺氧或水质被污染时及时采取加水或换水措施。良好的水质要求溶氧高,酸碱度适中,不含有毒物质。
2、土质和底质。
一般鱼塘多半是挖土建筑而成的,土壤与水直接接触,故对水质的影响很大。建塘的土质,以壤土最好,粘土次之,砂土最差。因粘质土鱼塘,虽然保水性好,但容易板洁,通气性差,容易造成水中溶氧不足;砂质土鱼塘,由于渗水性大,不仅不能保水,水质难肥,而且容易崩塌。
3、面积和水深。
鱼塘的大小和深浅,与鱼产量的高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俗话说:“塘宽水深养大鱼”,这是因为
水体越大,越接近自然环境,变化越小;反之,变化则大,水质容易恶化,对鱼类生产不利。
4、注、排水道。
一般理想的鱼塘,都应当有独立的注、排水道,才能做到及时注水和排水,以便调节和控制水质,促进鱼类生长和保证鱼类安全。在水源充足的条件下,还可实行流水养殖,以增加单位放养量,达到高产稳定的目的。
5、鱼塘的形状、方向和环境。
鱼搪的形状,以长方形为好,长与宽之比可为2-4:1,东西边长,南北边宽,宽的一边最好不超过50米,这样的池塘,可接受较多的阳光和风力,也便于操作和管理。在鱼塘周围不宜有高大的树木和建筑物,以免遮光、档风和妨碍操作。连片鱼塘的周围大堤和中间干道,还应建有较宽的公路,以利车辆运输。
㈡鱼池的整治和改造。
1、改小塘为大塘。
把过去遗留下来不规划的小、浅鱼塘,合并扩大,提高鱼塘生产力,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2、改浅塘为深塘。
把原来的浅水塘、淤集塘,挖深、清淤,保证鱼塘的深度和环境卫生。
3、改漏水塘为保水塘。
有些鱼塘常年漏水不止,这主要是土质不良或堤基过于单薄。砂质过重的土壤不宜建鱼堤。如建塘后发现有轻度漏水现象,应采取必要的塘底改土和加宽加固堤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最好在塘周彻砖石或水泥护堤。
4、改死水塘为活水塘。
鱼塘水流不通,不仅影响产量,而且对生产有很
大的危险性,容易引起鱼类的严重浮头、浮塘和发病,一旦发生问题,亦无法及时采取“救鱼”措施。因此对这样的鱼塘,必须尽一切可能改善排灌条件,如开挖水渠,铺设水管等,做到能排能灌,才能获得高产。
5、改瘦塘为肥塘。
鱼塘在进行上述改造以后,就为提高生产力,夺取高产奠定了基础。有了相当大的水体,又能排灌自如,使水体充分交换,但如果没有足够的饲、肥供给,塘水不能保持适当的肥度,同样不能收到应有的经济效果。
因此,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征,解决饲、肥料来源,逐渐使塘水转肥。
第二节 肥料和饲料
一、肥料
㈠鱼塘施肥的作用
鱼塘施肥是为了补充水中的营养盐类及有机物质,促进以浮游生物为主的各种饵料生物的繁殖,以满足鱼类的摄食需要,从而提高鱼塘的产量。
㈡有机肥料的施用
有机肥料是综合性肥料,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有机酸等,营养成份比较全面,肥效也较好,而且来源广、成本低,但因其在分解过程中耗氧量大,故施用过多,容易引起鱼类缺氧浮头和发生鱼病。因此必须根据鱼塘条件、放养密度、水质状况、天气好坏,采取不同的施肥方法。施肥的原则一般是:放种基肥要施足(每亩粪肥300-400斤),放种后追肥要勤施、匀施、薄施;晴天多施,阴天少施或不施;排灌和增氧条件好者多施,反之少施
池塘养鱼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