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生活化”成为学生“探究”的羁绊
童燕娜 [摘 要]本文以一位教师执教的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学期的数学广角单元中的“点与间隔”的第一课时为例,阐发对时下过于偏重、强调数学生活化的做法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不要让“生活化”成为学生“探究”的羁绊
童燕娜 [摘 要]本文以一位教师执教的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学期的数学广角单元中的“点与间隔”的第一课时为例,阐发对时下过于偏重、强调数学生活化的做法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研究新主题的课 数学生活化 数学探究
最近,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学期的数学广角单元中的“点与间隔”的第一课时,笔者由此对时下过于偏重、强调数学生活化的做法有了一点的思考。在此记录下来,与同行交流。
先回顾一下此课的教学设计思路、预设流程和课堂实况。(注:教学设计思路和预设教学流程是执教教师课前提供的教案中摘录的原文)
【设计思路】以“点与间隔”的知识为基础,紧紧围绕“植树”、“锯木”问题这两个主题,尝试以“主题式”研究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体现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预设流程】引入课题(源于生活);研究学问(寓于生活),①植树、②锯木;举一反三(用于生活);创新应用(高于生活);总结深化(寄予生活)。
【课堂实况】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从数手指空入手,导入新课题――“点与间隔”。然后进行第一主题的研究――“植树问题”(执教老师把线段型的“点与间隔”问题首尾两端设点的情形称为“植树问题”,首尾两端都没设点的称为“锯木问题”。)具体教学过程为:教师出示题目:一小区内一条50米的道路一旁需要栽树。每隔10米栽一棵,两端都栽,需要几棵树苗?请学生尝试列式计算,然后交流,结果出现两种情况:①50÷10=55+2=7,②50÷10=55+1=6,教师请学生用画示意图来鉴别正误,结果师生一致认为第二种列式正确。然后,教师要求学生任意画一条线段分成自己喜欢的段数,两端都设点,这样分若干次,把自己每次分的段数和点数分别纪录下来,然后请学生汇报并把结果填入表中。
再让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得出“植树问题”的棵数与段数关系:棵数=段数+1,接着研究第二个主题――“锯木问题”:教师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一刀两断的情境,让学生猜想如果锯2刀、3刀、4刀……那木头会分别被锯成几段呢?这样就顺利得出结论:锯木次数=段数-1。在剩下近三分之二的课时里,教师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植树”、“锯木”的生活题进行巩固拓展训练,完成预设中的后三大部分内容,课中教师对学生的练习反馈的语言大多是:这是哪类问题(植树还是锯木)?用了哪个关系式?
整节课,执教教师努力想体现新课标下“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特色,以浓郁的“生活味”呈现出与旧教材应用题教学的不同风景,可惜缺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味”。这节课揭示课题与探究主题在时间上只用了三分之一的课时,探究的过程也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快速进行的,学生探究主题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欠缺的。后三分之二的时间学生好像是在打游击战,疲于解决教师给于的生活中的零零碎碎的问题,疲于回答教师的提问:碰到
不要让“生活化”成为学生“探究”的羁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