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思维方式差异分析
杜瑞芹 摘要:由于中国和印度在文化、信仰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因此导致了两国在思维模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通过对中印两国文化的某些方面进行比较来分析中印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性,进一步分析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应方式是三界、三世、六道之轮回。众生的三世因果报应,都是在三界、六道的生死世界中如车轮般循环不已。如《大般涅磐经》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中国传统报应观的承受者是作为者或者其子孙,认为假如作为者此生未遭报应,则其子孙后代必定有人会遭报应。佛教果报观报应的承受者却是行为者本人,六道轮回,业果相续,只发生在行为者个人身上,其所做善恶不会由子孙代罪受过。“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 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报应观和佛教果报观的报应承受主体存在家族性和个体性的差别。中国报应观追求善的目的没有脱离现实人生,它鼓励人们积极入世,追求有价值和美满的生活。中国传统报应观关注因是为了报,它的终极关怀是果,企图通过好因获得好报,神秘之中带有显著的世俗色彩。佛教果报论的终极关怀是因果之外的涅磐境界,关注因是为了从因上断尽导致生死轮回的业的果报,最终摆脱因果,得到彻底解脱,带有强烈的出世色彩。
从对以上两种报应观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了中印两国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从以上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思维是感悟的,经验型的,中国人常为亲身体验和眼见传闻所局限,缺乏想象力和宏大的思辨力。中国人未曾设想在他们面对的这块天圆地方的空间之外,还有另外的世界。尽管中国原始宗教很早就有灵魂不灭观念,但是,那时人们感官中的天帝居所也只是一个非常模糊的空中境界,那些鬼魂们还更可怜,《左传》中古人们描绘的鬼魂,可以说都居无定所,飘忽不定,其生活的世界不但模糊且没有确切名称,既没有地狱天堂之类的概念,也无具体的可以描绘的宇宙位置和形状构成。相比较之下,印度人的思维却是幻想型的、思辨性的、哲理性的。在从《诗经》和《摩诃婆罗多》的比较中,也使我们看到与中国人关注于现实世界的思维方式不同,印度人在虚幻世界中展开了无尽的幻想。从《周易》和《奥义书》相比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人感悟式的思维方式与印度人思辨性、哲理性思维方式的不同。开放的思维和开阔的视野使印度人具有恢弘的想象力,印度诸宗教业报轮回的范围也都打破了人们所居住的现实物质世界。
从中国传统报应观现世性和功利性特征上看,我们还能看到中国人思维意识里执著于追求现实人生,追求实用主义,热衷于人世功利。相反,从佛教果报观出世性和精神性特征上看,印度思维意识里更多体现的是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热衷,在印度佛教徒心目中,除了涅磐境界,人世间一切功利,都难以激发起他们的宗教激情。
3 从墨辩与因明比较中看中印思维方式差异
墨辩与因明同为世界逻辑的起源,二者都对世界逻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先秦的逻辑成就集中体现在墨派的《墨辩》六篇,墨辩提出了辩、名、说、辞等基本逻辑思维方式,并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辩” 的对象,范围和性质,它还总结了譬、或、侔、假、推、效、援等具体论式,揭示了推理论证中的思维规律。因明是古代印度五明之一,它是古印度的逻辑,由古印度的正理派所创立。因,指推理的根据、理由、原因;明,指显明、知识、学问。因明是通过宗、因、喻所组成的三支作法,进行推理
中印思维方式差异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