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埃博拉疫情及秋冬常见传染病的防护
第一页,共八十一页。
埃博拉出血热
( Ebola Hemorrhagic Fever,EHF)
第二页,共八十一页。
一、概述
埃博拉出血热塔伊森林型(TAFV):对黑猩猩致病性强,对人似较弱
赖斯顿型(RESTV):菲律宾和中国发现过,可以感染人类,但至今尚无引起疾病或死亡的相关报道
第十四页,共八十一页。
抵抗力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
---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
---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第十五页,共八十一页。
四、流行病学
传染源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
自然宿主
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第十六页,共八十一页。
第十七页,共八十一页。
果蝠的分布
第十八页,共八十一页。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
第十九页,共八十一页。
传播途径
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 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
-----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
第二十页,共八十一页。
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
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第二十一页,共八十一页。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
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
第二十二页,共八十一页。
临床表现 突起高热、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
第二十三页,共八十一页。
临床表现
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症状。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脏器受损。
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第二十四页,共八十一页。
第二十五页,共八十一页。
六、治疗和预防
----无特效治疗措施,主要以对症和支持治疗。
----目前尚没有疫苗可以预防,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预防和控制埃博拉出血热最重要的措施。
第二十六页,共八十一页。
第二十七页,共八十一页。
2014年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特点分析
整体上此次由埃博拉出血热导致的公共卫生危机不同于以往——新感染病例会继续在上述3国发生,或影响其他相邻国家
除2013年12月报告的指示病例外,其余病例均是通过接触感染病例或死亡病例而引起的感染
感染病例不去就诊或未进行隔离治疗,以及不安全的丧葬操作,均会导致疾病进一步在人间传播
缺乏对所采取的基本防控措施的即时风险评估(如:手卫生、个人防护设备的正确使用、清洁及消毒措施的适当应用、医疗废弃物管理和丧葬监督等),会增加医务人员和社区的传播风险
第二十八页,共八十一页。
三、2014年疫情国际应对
第二十九页,共八十一页。
WHO应对EHF及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的战略
应对和准备的协调工作,包括现场应对合作伙伴的协调;
国家快速检测和管理EHF疑似、确诊病例的能力建设;
防止EHF的社区传播;
在卫生服务过程中防止EHF在医疗保健机构中的传播;
提供必要的心理应急咨询以支持病人和社区的恢复;
支持伦理学在临床、实验室、流行病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等EHF爆发决定因素中的应用性研究。
第三十页,共八十一页。
国际组织已采取行动
协调
WHO、GOARN、ECDC、USCDC和MSF等国际组织均投入力量参与到疫情应对之中,领导通报目前受影响国家的现状,并帮助在该地区的所有国家开展关键的准备工作;
WHO定期召集会议,与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等相关国政府、卫生部门和利益相关方就风险评估和计划措施开展每日会商
协调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三国间卫生部门间的信息沟通、资源调动和宣传
第三十一页,共八十一页。
协调
世卫组织的新发和危险病原体实验室网络(EDPLN),正在向受灾国
埃博拉疫情及秋冬常见传染病的防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