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石3-灵璧磐石
石肤1
石肤之于供石极为重要。
灵璧石的肌肤往往巉岩嶙峋、沟壑交错,粗犷雄浑、气韵苍古。似乎历尽沧桑。
给观赏者一种凝重感。
石肤2
石表常见的纹理有胡桃纹、蜜枣纹、鸡瓜纹、宝剑痕、弹子窝、蘑菇头、树石的产要特点,它“声如青铜,余音悠长”。
早在三千年前人们就用磬石制成“编磬”,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对外播出的“东方红”就是用编磬演奏的。
特点2
灵璧磐石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有赏石的民族记载。
宋明两代赏石文化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云林石谱》、《素园石谱》、《灵璧张氏园亭记》、《灵璧石考》等一大批赏石文献,形成了东方爱石文化,并传播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
观赏价值1
灵璧磐石,曾被清朝乾隆皇帝御封为“天下第一石”。
“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是宋朝诗人方岩对皖灵璧县境内的灵璧磐石的评价,其构造天成的诱人魅力在于它集声、形、质、纹诸美于一体,有着无比丰富的美学内涵和极高的观赏收藏价值。
观赏价值2
观灵璧石之形态,有的剔透玲珑,惮奇尽怪;
有的肖形状景,惟妙惟肖;
有的神韵生动,震撼人心;
有的轮廓抽象,写意传神;
观赏价值3
有的意境无穷,耐人寻味;
有的气势雄浑,沉奇伟岸;
有的色彩艳丽,风姿绰约;
有的晶莹温润,丰采迷人;
观赏价值4
有的纹理图案天然成趣,妙不可言;
灵璧磐石还有“顽、拙、丑、怪、灵、巧、秀、奇”之美,是天造地设、美妙绝伦的天然艺术。
音韵美
灵璧磐石的音韵美在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就有取灵璧磐石制磬的记载。
磬与编钟前身的“钲”,同为宫廷的主要乐器,曾响彻皇宫内外,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多义美1
灵璧磐石具有高度、宽度和厚度,与赏石者处于同一空间。
因此,随着赏石者视角的转换,同一块灵璧磬石的形象和神韵会呈现出多面甚至复杂的变化,具有不同的美感。
多义美2
即从不同角度来观赏它的某一侧面或整体,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形象,
而这不同的形象又会产生不同的神韵,具有多义美。
审美1
灵璧磐石的个体形成纯属偶然,“石在土中,随其大小,具体而生”(宋代杜绾所着《云林石谱》),
因此,灵璧磐石很难再现人物之间、事物之间以及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审美2
然而,某些具有差异性的不同石体,却能使赏石者从它们静止的形象中联想出前因后果,
从而间接地把握住与这一审美客体相联系的潜在内涵;
审美3
同时,具有差异性的两个不同的石体,由于动作或姿态的不同而又能强化一个主题、表现一个内容,
因而它在愉悦赏石者感官的同时,能陶醉赏石者的情感,使赏石者进入大美的艺术境界。
变化美
灵璧磐石上的不同石体,由于赏石者观赏视角的不同,它们具有不同的形象,
同时,这些不同的形象能展现不同的精神面貌。
不仅如此,这些不同的艺术形象还能和谐地统一于一块奇石中,形成一个浑然的统一体。
形成过程1
灵璧磐石的形态是由于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又经过亿万年的水中弱酸性水质的溶蚀和内应力、外应力的自然雕凿,去轻留精,形成了“瘦、皱、透、漏、圆、蕴、雄、稳”等形态美的特点。
形成过程2
在晚元古代震旦纪(距今9亿年)期间,经过吕梁构造运动,海水漫及灵璧县境内,灵璧成为浅海之海滨。
此间原先藻类植物大量繁殖生长,形成礁体,在海相沉积相互作用下礁石发育成今天各类灵璧石矿体。
形成过程3
在震旦系构造上沉积并形成了震旦系——奥陶系的碳酸盐岩石。
进入古生代(距今约4-)经过加里东构造运动,地壳抬升为陆地后经华力西构造运动又下沉为浅海泻湖。
形成过程4
直至中生代(距今约2亿年),经印支构造运动灵璧一带才隆起为陆地,海水从此销声匿迹。
在印支结构运动期间,灵璧境内地层发生了褶皱和断裂。
形成过程5
在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又发生了燕山构造运动,伴有火山岩喷发活动,出现了岩浆岩地质。
进入新生代(),在石灰岩泻蚀地区沉积了第三纪地层。
形成过程6
近900万年形成了第四纪冲积平原地层。
由此观之,我们今天所见的灵璧石,其形成期最长者距今约8亿年,最短亦在900万年之久,可谓天地之悠悠,自然之造化。
形成过程7
在地壳各类运动中由于具有发声的金属(铜或铁)溶于碳酸盐溶液中成矿,故灵璧石音韵独特,或如铜钟混响,或清脆金丽。
灵璧磐石的是远古地层中的碳酸盐岩,形成已七亿多年。
灵璧磐石有几十个品种,其中经磬石最佳,磬石主要产在灵璧县的磬石山。
文化1
灵璧奇石,灵性十足,传说能镇宅趋吉、祈福纳祥, 取“石(时)来运转之意”。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酷爱灵璧石,常对灵璧石鉴赏赋诗。
文化2
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广搜天下佳石制砚,置砚务官开发灵璧砚山,获一方绝砚,上有三十六峰,天生砚池,即可砚墨
灵璧石3-灵璧磐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