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如梦令》看课内外有效衔接的小学古诗词教学.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如梦令》看课内外有效衔接的小学古诗词教学
许苏扬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作为师者,我们又该怎么办呢?——争渡,争渡。有人说“争渡,争渡”就是“怎渡,怎渡”。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情形呢?
你的画面中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让我们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人声,鸟声,水声,声声入耳。这就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一个“惊”字不仅惊起的是一滩鸥鹭,惊起的更是李清照一颗沉醉于美景的心啊!此时的她,耳朵已沉醉,难怪长大后的她会“常记”!
常记……(引读)
(三)醉情
在这样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能够和朋友一起“沉醉,一起“兴尽”,一起“误入”,一起“争渡”,这种可贵的友情人生难寻。所以,李清照的这次郊游不仅微醉于酒,沉醉于景,还陶醉在这深深的情感之中,她的心醉了。难怪多年以后的她还是会“常记”。(齐读)
一个“醉”字,是李清照情感的源泉,因友情与美景而微醉,因微醉而误入,因误入而惊起鸥鹭,因惊起鸥鹭才会难忘,因难忘才会“常记”,所以,引导学生抓准这首词的诗眼,就能逐步体会到词人的情感,和词人产生共鸣,走进词人的灵魂深处,与之对话。
二、知作者,探究时代背景,读出人情
诗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遭遇关系密切。所以,在教学古诗词时,不能只停留于单首作品的理解,还要让学生对诗词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有所了解。
(一)读同体裁的诗词,感知诗词的韵律
李清照一生写了三首《如梦令》,除了这首《常记溪亭日暮》,还有一首《昨夜雨疏风骤》也是人们熟知的。人们常常一起诵读《常记溪亭日暮》和《昨夜雨疏风骤》。于是,在教学中,我也将《昨夜雨疏风骤》作为拓展阅读内容,对比学习,着重点在深化《如梦令》创作规律上。
通过对比学习,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如梦令》的创作在字数、韵律、格律上有要求,进一步认识了“词牌”的意义,同时也激发了一部分学生想发现和探究其他词牌特点的欲望,有欲则刚。
(二)读同时期的诗词,了解诗词的情感
同一个时期,同一境遇中,一个人的思想变化不大。想要快速了解一首诗和诗人,通读这个时期的作品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在教学中,我拓展了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和《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和这首《常记溪亭日暮》一样,是幸福生活和满满的少女心。因为学生的年龄与当时的李清照相仿,所以学生可以很快进入诗的意境。一旦进入意境,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则不言而喻,学生也就掌握了诗词的精髓。
(三)读毕生的詩词,体会诗词的生命
人的一生就是一部史诗,只有读完诗人的人生,读懂诗人一生的作品,才能全面把握住一首诗的生命。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李清照一生跌宕起伏,她的人生也尽显在一首首令后人一代代传诵的诗词佳作之中。
在教学中,我又拓展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如婚后所作的《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可以看到李清照沉浸在婚姻的幸福中,带着任性和对婚姻、爱情坚定的向往;中晚年时期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个“愁”字道出了北宋灭亡时,又遭丈夫的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李

从《如梦令》看课内外有效衔接的小学古诗词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