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谷县历史介绍
甘谷的历史文物
蔡家寺
蔡家寺在甘肃甘谷县东北渭水峪火车站(陇海线)以西,渭河北面的二级台地上,寺、村同名,寺在村北一山丘上,依山而建,直达山顶。据清乾隆《伏羌县志》(甘谷旧名伏羌)记载,寺庙建于元顺帝至正年该县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主渠道,90%以上出口创汇。已多系列、多品种开发,有辣椒面、丝、片、丁、酱、油等几十种,远销韩国、日本、新西兰、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受到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的高度赞誉,被外商誉为“辣椒之王”。
甘谷的特产
甘谷花椒
甘谷县大像山镇二十铺村837户农民有730户种植花椒,面积达3000余亩,户均4亩以上,花椒种植户户均收入近4000元,全村农民仅此收入270万元,小花椒变成了大产业,变成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林果“银行”。
孟秋时节,瓜果飘香。爬上朱圉岭俯视二十铺村,无论是地处渭河金腰带的川道区,还是拾级而上的半山区,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遍地翠绿,绿中透红,一望无际的花椒。据村委会负责人介绍,村上的花椒栽植已形成规模,花椒面积达3000亩,进入盛果期的1600亩,全村年产干椒42万公斤。
据悉,甘谷县种植的苹果、花椒面积近20万亩,,,花椒已成为甘谷农民发财致富的“绿色银行”。
2009年全国名优果品(西安)展评会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联合国工业组织中国促进处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果蔬种植大县、30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甘谷县选送的蒋老五牌花椒被评为中国名优果品金质奖,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甘谷县“中国花椒之乡”匾牌一面。
甘谷的特产
甘谷开心果
开心果,又名必思答,绿仁果等。传说五世纪时的波希战争中,波斯人英勇无比,在恶劣的环境中愈战愈勇,最终打败了希腊人,其“秘密武器”就是士兵们吃了一种神奇的干果——开心果。因此,古代波斯国国王将开心果视为“仙果”。开心果也被称为是“美国花生”。
1990年,已是64岁高龄的谢锡文老人,将一块荒地逐步开垦成“为民农场”。1995年美国开心果在兰州等地引进种植失败后,由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向为民农场引进24株,由于无中文资料作技术指导,中途死亡7株,存活17株。1996年省外专家管理局邀请美国加州大学果品研究中心路易斯·佛格森博士来到甘谷为民农场,详细讲解了种养美国开心果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栽培嫁接技术指导。
谢锡文老人为了中国人吃上中国人自己种的开心果,吃在农场,住在农场,为开心果事业费尽了心血。经过10多个年头的摸索和钻研,为民农场的技术员,在病虫的危害上,基本上掌握了防治的规律。2006年满园的开心果树是墨绿色的叶片,状大的果仁,散发着扑鼻的清香。开心果示范园中,有美国品种(已结果),以色列品种(已结果),伊郞品种,西班牙品种,它们争香斗艳,各展风采。如今,为民农场现有开心果树苗6万多株:两年生的,一年生的,树苗高达50公分,嫩枝绿叶,长势格外喜人。
史料中的甘谷
史料
甘谷县古为“冀县”。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有些学者是这样理解的:秦武公攻邽、冀戎人,征服了邽、冀以后,建立了邽县和冀县,因此仅根据这一记述就认为秦国公元前688年建立了县制,邽县和冀县为全国县治肇始之地,同时据此计算出到公元2012年,甘谷县的建县历史已经有2700年了。
考证
周振鹤对“县制起源”的研究结论是:秦武公其实是把邽、和冀戎的地盘变成秦国的县(鄙)之地而已,并不一定要理解为秦国当时已经具体设立了邽、冀、杜、郑等县。《史记》这段话是500多年以后所记,此事不见于《左传》,而非当时的实录。在秦武公以后的整个春秋时期,秦载。我们因此就很难将秦武公的“初县之”这个孤证当成秦国在春秋早期已经设县的依据,而应该理解为秦国领域向西发展到邽和冀,向东发展到杜和郑地区为宜。退一步说,即使秦武公当时已经置县,则这些县也是县邑之县,还不是郡县之县。
史料中的甘谷
谢子徒对甘谷县建县历史的看法:
目前中国史学界公认的结论是,秦国在商鞅变法时才开始推行郡县制,商鞅变法开始时间为公元前356年,甘谷县这个地方在春秋早期属于秦国,因此不会早于公元前356年在这里建县。如果认为公元前688年就建立了冀县,这与公认的秦国历史是有明显冲突的。
据《史记·六载:“秦孝公十三年(公元前349年),初为县,有秩史令。” 秦孝公十三年“初为县”,是说秦孝公十三年以后出现的县制与以往不同,所以才说“初为县”,这是秦国在商鞅变法时正式实施郡县制的时间。
本人认为《商鞅
甘肃省甘谷县历史介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