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体谅德育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体谅德育模式对我 摘 要: 英国道德教育家彼得?麦克菲尔及其同事创立的体谅德育模式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为中心,其包含的德育教育理念、德育工作方法和思路对提高我国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启示。
体谅德育模式对我 摘 要: 英国道德教育家彼得?麦克菲尔及其同事创立的体谅德育模式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为中心,其包含的德育教育理念、德育工作方法和思路对提高我国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体谅德育模式 我国德育 启示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著名学校道德教育家彼得?麦克菲尔(PeterMcphail)及其同事共同创立了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为中心的、以道德情感教育为主的体谅德育模式,曾广泛流行于北美,成为当代西方国家影响最为深远的德育模式之一。体谅德育模式与主流的强调理性和判断的德育模式具有很大的不同,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情感为主线,注重体谅他人,强调学会关心以及真实的社会情境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为中心的道德教育模式。目前我国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针对性不强和实效性差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德育是一种无视学生道德成长的主体性的“无情”的教育模式,重视的是道德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学生真实的需要,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和抗拒心理,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等问题产生。实际上,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对于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和维持具有重要的中介和动机作用,笔者认为注重情感培养和激发的体谅德育模式对提高和增强我国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德育专业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体谅模式强调学校道德教育应该以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为基本职责

1967年至1971年,麦克菲尔等人以问卷、访谈等方式对800多名13―18岁的英国中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青少年学生对于人际关系中奉行坦率、互惠和关心等处世原则的反映相当积极。这项研究证明: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与他人友好相处、爱或被爱,帮助人们去满足这种需要是德育的首要职责。我国传统的德育更多关注的是理想和社会的需要,强调的是道德知识的传授和积累,恰恰忽视了帮助学生解决人的个性与社会关系方面的问题,这种教育方式对控制显示行为、引导学生表面言行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严重忽视学生真实的需要,特别是企图将预先确定下来的正确价值观推销、塞给或强加给青少年,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和抗拒心理,最终导致学生知行失调、言行不一等问题的产生。体谅德育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对学生需要的关注,反对理性化的道德说教。麦克菲尔在确定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时,高度相信学生的观点和态度;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十分注意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他们的身心特点出发,所选的内容对学生而言都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当然易受到学生的接纳和欢迎。因此,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时要重视并尊重学生现实当下的需要,满足学生爱与被爱、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使道德教育成为基于人的内心需要而自主构建、自主生成的自我教育。

二、体谅模式认为教会学生关心人和体谅人是道德教育的核心

麦克菲尔认为,关心人和体谅人的品性是道德的基础和核心,道德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培养自我与他人相互关联的一

体谅德育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十二贾氏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