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面之间的夹角,目前是23026′。
(2)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位置不同,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南北纬23°26′之间作有规律回归运动。
(3)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位置
节气
日期(前后)
直射点位置
①
春分
3月21日
赤道
②
夏至
6月22日
北回归线
③
秋分
9月23日
赤道
④
冬至
12月22日
南回归线
(4)黄赤交角与五带:
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寒带范围变大。
若黄赤交角变小,则热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小。
★考点8: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1)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2)四季形成的原因
★考点9: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第 6 页
地球的圈层结构
重要特点
外
部
圈
层
大气圈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海拨越高,气压越低。
水圈
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构成的连续而不规则圈层。
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同时它对其他三个圈层发展演变起着重要作用。
内
部
圈
层
地壳
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
地幔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幔上部有一软流层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被称为岩石圈。
地核
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考点10: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1)三大类岩石的比较表
分 类
形成过程
典型岩石
岩浆岩
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的叫侵入岩;喷出地表形成的叫喷出岩。
花岗岩
玄武岩
第 8 页
沉积岩
已经生成的岩石裸露地表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
砂岩、砾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
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
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页岩变质为板岩
(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就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沉岩
★考点1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其地表形态(地貌)
(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貌)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变位,最常见的两种基本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向斜)和断层(地垒、地堑)。地表形态即地貌是指地球硬表面的形态或外貌,也称地形。地貌(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是内力与外力形式相互作用下地壳物质运动的结果。
(2)褶皱(地壳运动——挤压作用)与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岩层的新老关系
地貌
第 8 页
构造
未侵蚀的地貌
侵蚀后的地貌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常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常成为谷地
或盆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3)断层(地壳运动——压力作用、张力作用)与地貌
断层构造
岩层运动
形成地貌
我国对应的地貌
地垒
相对上升
山岭或高低
华山、庐山、泰山
地堑
相对下降
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考点12: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从作用方式看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方式。
外力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崩解、破碎,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第 9 页
侵
江苏小高考地理知识点归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