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行为学课程建设一、消费行为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始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消费行为学》在 20 世纪 60 年代形成一门独立的课程。 1968 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詹姆斯· 恩格尔等人出版了《消费者行为学》一书,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介绍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教科书。自此以后, 随着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对消费者问题的关注, 消费者行为研究备受重视, 消费行为学的发展与传播大大加快。如今,在西方各大学里,消费行为学不仅是市场营销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而且受到管理、传播等专业学生的欢迎和重视。我国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晚,该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上个世纪 80 年代,全国很少有高校开设消费行为学课程, 进入 90 年代后, 我国学术界对消费者行为学越来越重视, 有一百多所高校开设了此课程,以“消费者心理”、“消费者行为学”命名的译著与教材不断增多, 消费行为学在我国的研究、应用和传播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尽管消费行为学教学受到了重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初步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 课堂教学内容零碎,缺乏整体一致性。消费者行为极其复杂, 影响因素更是多种多样, 往往需要从多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迄今为止,这一领域的研究涉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消费者行为, 从而使得消费行为学缺乏体系性, 显得零散。单靠教师几十个课时的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覆盖相关课程知识, 也无法实现各门课程知识的融合运用, 以至于学生学完这门课程之后感觉收获不大。 2. 案例教学效果不佳。对于该课程的教学,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但是案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案例教学效果不佳, 原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 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使用国外案例存在对案例背景的理解和语言文化的差异, 在分析案例时常常会有“隔靴搔痒”的感觉, 很难进入案例情景, 找到真实感。而且中国消费者处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 其消费行为必然具有其特殊性, 比如“面子”消费心理,“攀比”行为等,这些在西方消费者行为中并未体现出来。第二,目前使用的案例陈旧,不能反映我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互联网影响, 消费者行为也在不断变化。但是能够反映我国消费者行为最新动向和趋势的案例的缺乏, 导致学生感觉案例陈旧, 失去分析的兴趣, 以至于案例教学仅仅是一种形式, 难以真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考核方法单一,缺乏科学完善的考核方法。目前, 大部分高校消费行为学课程考核还是以卷面考试为主, 仅仅考评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难以考核其运用所学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种考核方式的导向下,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记忆知识, 难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以上的问题, 根据《消费行为学》课程实践性、多学科交叉性、创新性的特点, 我们有必要对《消费行为学》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消费行为学课程建设目标市场的主体是消费者。在市场经济
消费行为学课程建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