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团活动的梳理支农社团对农村的改变不会太大, 更多的是对青年人自我的认识和精神的救赎, 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让大家走出校园, 接触社会真实, 第一, 形成对自我的清醒认识, 对自我美好品质的塑造, 对自我生命意义的思考; 第二, 开始结合自己的生存环境, 思考一些社会问题, 对我们的大学生活、农村现状和城市环境, 有一个理性而深刻的思考; 第三, 找到自我价值的所在,融入社会发展大潮之中,用己之所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完成自我社会人的塑造和回归。(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社团凝聚力活动、理论学习、对外交流、历史传承) 社会实践区别于公益活动, 第一, 是对社会真实的了解和认知, 到农村去开展各项问题调研, 进工厂了解工友工作生活状况, 到社会最底层了解现实的真实情况。第二, 要与社会底层群众深入接触,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 都可以开展各项调研和组织实践。第三, 公益活动仅仅是单一维度的宣传和帮扶, 不能掌握详实的社会材料, 很难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思想认识。第四, 公益活动面向的群体许多都是在校大学生, 超脱不了校园环境给我们的束缚, 底层情结很难得到培养, 提供给青年大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多, 对人的培养作用不会太大。只有明确我们做社团的终极目标、原始初衷,才能更为客观清晰的看待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做社团, 要形成对青年人的成长, 必然要分清实践与活动的区别, 有所侧重, 不为活动所累,毕竟学生的精力有限。调查类实践( 农民工调研、留守儿童问题、城市拆迁、国企调研、环境问题、食堂工人调查、楼管阿姨调查、清洁工调研、回乡调研、生态农业推广等等), 对我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分析社会现象的深层次原因,认清社会的根本和趋势,有很大作用; 组织类实践(评选十佳儿媳、老年人协会、文艺队、妇女协会、过有意思新年、尝桔义卖、工人夜校、工人创业培训、校园工人义演、篮球赛等等), 对我们形成恰当的人生定位,融入社会群体的真实世界,回归社会人的本质属性,有重大作用。公益活动(爱心义卖、爱心捐赠、支教、三农图片展,图书募捐,三农知识竞赛,演讲赛, 宣传进宿舍, 三农文化节, 三农讲座, 校园义工行动等等), 更多层面的是, 对我们所做事情的一个外在宣扬, 对支农精神的一个向外彰显, 希望通过展示和帮扶, 引起更多青年大学生的关注, 完成更多自我精神的救赎。这类活动不宜居多, 只要把每次的宣传做到位, 效果达到即可。须知我们搞社会实践,无形当中,即是对支农精神理念的极好宣传。同时, 这类活动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和浅层, 最容易产生困惑和乏力, 为什么许多支农队员经常会纠结于意义层面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此。平常时间, 可以是周末可以是工作日, 校园范围内的调查类和组织类实践, 可以着重开展, 充分利用课余闲散时间, 做好前期准备和宣传, 省时省力效率高; 对社团内部凝聚力建设(开部会、踏青、军训、过生日、与老会员谈心,欢送毕业老会员、朝话、早训晚训、励志歌曲、徒步骑行、组建文艺队、民主生活会等等) ,我们要充分发挥家文化的作用,多一点人文关怀, 关注每个人的内心世界, 激发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每逢暑假寒假、小长假, 就可以下到农村开展系列支农调研实践, 高标准、严要求, 同甘苦、共患难, 这样一个过程, 本身就很能把整个团队聚到一块,发挥合力。经过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之后,会给人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自我,思考社会, 同时也有必要静下心来,搞一些理论学习的活动(读书会、热点讨论、辩论赛、演讲赛、看文章、看书籍、主题发言、老师讲座、微型话剧、看视频等等), 进一步梳理我们调研实践过程当中积累的丰富感性材料和认识, 总结归纳普遍问题, 集中讨论, 提升认识, 为下一步实践打好基础。先期的理论学习, 应区别于枯燥的看文章看书籍, 以学生的生存环境(大学问题、农村现象) 为切入, 主要是培养大家关注社会的意识, 加强思考问题的能力, 后期我们可以侧重知识性的摄取, 尤其避免概念化的空洞讨论, 要真正结合我们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思考和感触来进行讨论。我们的支农活动, 不是简单意义上单个社团的活动, 而是与国家政策环境, 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十多年的时间里, 全国各地高校涉农社团达 200 个之多, 无疑给我们提供有许多对外交流的平台(本校涉农社团交流、区域交流会、全国交流会、校内班、与老支农队员交流、与社会机构的交流、社团网站和公邮等等), 通过与外界兄弟社团的交流, 交换彼此好的社团经验, 一起探讨存在的共性问题, 启发思考; 重视区域交流的平台, 加强彼此往来, 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 交流不仅局限于社团工作事务的交流, 还应是个人成长的分享, 是同志之间纯真友谊的建立和理想文化的追求。实践过后、学习过后、交流过后, 于是我们需要停下来, 总结过往
社团活动、问题的梳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