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矿井安全大讲堂---- 矿井通风管理授课人:杨朝风所谓“一通三防”,系指矿井通风、瓦斯防治、粉尘防治、防灭火管理等四项工作。它是煤矿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 而矿井通风又是“一通三防”工作的基础. 据统计,全国煤矿 1988-199 3年6 年间,发生每次伤亡3 人或 3 人以上的较大事故 1848 起,死亡 11854 人。按事故性质分, 其中:“一通三防”事故为 1188 起,占 64% ; 死亡 8616 人,占 73% , 双居榜首。 2007 年全国煤矿发生“一通三防”较大及以上事故 90起,占 54% ; 死亡 831 人, 占 67% ,也居榜首。按矿井性质分, 其中:地方煤矿为 1652 起,占 89% ,是国有重点矿井的 倍;死亡 10311 人,占 87% ,是国有重点矿井的 倍。另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及媒体报道,全国煤矿 200 7 年发生一次死亡3人及3 人以上的较大事故 167 起, 死亡 1237 人; 其中,“一通三防”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 54% 和 67% ,双居第一,地方煤矿比例更高。由此可见,“一通三防”是煤矿安全永恒的主题;而地方煤矿“一通三防”工作是安全上的重大薄弱环节, 亟待加强。下面从“有关概念”、“矿井通风任务”、“矿井通风系统”、 2 “局部通风”、“完善、管好、用好通风设施”、“完善矿井通风管理制度, 实现通风标准化矿井”等相关问题给大家讲一讲。一、有关概念(一)采掘工作面风流掘进工作面风流——是指工作面到风筒口这一段巷道中的风流。(见下图 1) ≥ 10m 10-15m T 2回风进风回风≦ 5m 8m 10m ≦ 5m T 1(图 1) 采煤工作面风流——有三种解释: 1 、采煤工作面空间中的风流。 2 、采煤工作面距顶板、底板、煤帮各 200mm 和放顶线之间的风流。 3、采煤工作面 T1 甲烷传感器布置在上风巷距安全出口 10m 的位置,其监测的瓦斯浓度为“采煤工作面风流”中的浓度。(二)上隅角 3 采煤工作面放顶线和回风巷的上帮及其顶板的“交面处”,叫上隅角。上隅角的瓦斯应按“采煤工作面风流”管理, 这是采煤工作面瓦斯管理的重点,也是瓦斯管理的难点。上隅角必须设 T0 甲烷传感器监测。(见下图 2) 10-15m T 2回风回风巷机巷 T 0 上隅角采空区 10m 进风 T 1(图 2 )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设置示意图(三)自然通风利用矿井自然风压对矿井或井巷进行通风的方法, 叫自然通风。因自然通风受季节影响大,风流不稳定,安全不可靠, 所以煤矿严禁采用。(四)扩散通风 4 利用空气中分子的自然扩散运动, 对局部地点进行通风的方式,叫扩散通风。《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扩散通风的距离不得大于 6米, 入口宽度不得小于 ,并且无瓦斯涌出。(五)串联通风井下用风地点的回风再次进入其他用风地点的通风方式,叫串联通风。有瓦斯喷出或突出煤层的开采严禁采用串联通风, 其他地点串联通风不得超过 1 次。(六)循环风局部通风机的回风部分或全部再进入同一部局部通风机叫循环风。要严格禁止循环风, 1989 年某乡镇煤矿因循环风爆破引爆瓦斯,死亡 18 人; 2000 年贵州某国有矿井因循环风矿灯引爆瓦斯,死亡 162 人。(七)专用回风巷在采区巷道中专门用于回风,不得用于运料、安设电气设备的巷道, 叫专用回风巷。在突出区域, 专用回风巷内不得行人。对专用回风巷的设置,《煤矿安全规程》( 2010 年版)第 113 条有明确规定:高瓦斯矿井、突出矿井、易自然发火采区必须至少设置 1 条专用回风巷; 低瓦斯矿井开采煤层群和分层开采, 采用联合布置的采区, 必须设置 1 条专用回风巷。采区进、回风道必须贯穿整个采区,严禁一段为进风巷,一 5 段为回风巷。(八)局部积聚在采掘工作面风流以外的巷道中, 凡积聚的瓦斯体积大于 ,浓度不小于 2% ,称之为局部积聚。(九)煤层自燃煤层本身有自燃性, 加之开采技术因素影响导致煤层着火的现象,叫煤层自燃。煤层自燃必须同时具备以下 3 个条件: ①有大量的可燃性碎煤;②有充分的供氧和蓄热环境条件; ③持续时间大于等于煤层的自然发火期。 1 、煤层自燃预兆煤层自燃的主要预兆有“三大异常现象”: 气味异常——巷道中出现煤油、恶臭等异味现象异常——巷道出现水雾,顶帮、支架挂汗感觉异常——巷道出现高温, 人感到闷热、头昏、疲劳等现象,均为煤层自燃预兆,应及时处理。 2 、预防煤层自燃的主要技术措施: 一是合理选择开拓方案和采煤方法; 二是减少煤柱和浮煤丢失; 三是实施预防性注氮、注浆; 四是采后及时封闭; 五是减少采空区漏风; 六是加强自燃监测; 七是对高温点早期采取注浆、注氮、均压通风技术加以 6 控制等。煤层
矿井安全大讲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