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新时代下青少年“丧文化”现象及治理对策分析.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新时代下青少年“丧文化”现象及治理对策分析
摘 要:近年来,“丧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尤为流行,并伴有低龄化的趋势,且成为一种具有多元图景的亚文化。青少年群体热衷于用丧言、丧文和丧图在网络中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丧文化”成为他们宣绚丽的画面、夸张的基调、坎坷的人生路和假借主角之口说出丧言等手段引起观众的共鸣。[3]“丧文化”就这样通过影视作品进一步广泛传播,渐渐渗透到当代青少年的思想中。
社交网络中“丧文化”的表达方式,比充满艺术性的影视作品更加简洁明了。2019年的“丧金句”:你每天都很困,只因为你为生活所困;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网友们认为这些句子直戳人心,一出现便广为流传。网络社交的发展使“丧文化”突破各个领域的束缚,以新奇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造力,对各种图片、影视以及人类的行为进行二次风格转换,创造出许多“丧作品”。
文学、影视作品、网络社交平台等加速了“丧文化”的成长,促使其向纵深发展。当代青少年不仅是“丧文化”的见证者、体验者,更是其发展的助力者。
2 当代青少年对“丧文化”乐此不疲的深层原因分析
青少年是思想开放、快速包容社会新兴事物的群体,在特定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社会心态变化可以代表大众,“丧文化”能够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潮流的背后是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心态的杂糅。
防御性悲观:自我丑化的嬉戏心理
戈夫曼在拟剧理论中说人类就像是一个演员,运用各种方式向人们塑造一个已经社会化的自我形象。换句话说,当代青少年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呈现的是一个自我期望的角色,这一角色追求完美,或自我丑化。当代青少年用“丧”的表演方式,呈现自己与实际生活完全相反的一面,如对自己在意的人或物表现出满不在乎,让他人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来控制对自身的高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当代青少年运用自我丑化的夸张手段放大自己的“丧”,降低他人对自己的期望,避免失败带来的难堪,这种心理被称为防御性悲观。自我丑化是防御性悲观的特征之一。
回音室效应:基于熟人关系的传播
传播学中的回音室效应是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以夸张或扭曲的形式重复,令处于该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那就是事实。[4]在新媒体时代,尽管信息来源变得丰富,但当代青少年长期沉浸在社交媒体中,更相信自己所属的社群,因此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交环境中。当QQ、微信和微博等平台充斥着好友传播的带有“丧色彩”的表情包和段子时,青少年容易产生“丧文化”是主流文化的错觉,少数人的“丧”渐渐扩散成年轻一代普遍的心态,提高了“丧文化”的影响力。
网络舆情监管缺位:良莠不齐的亚文化突起
个性鲜明、不想被世俗的框架束缚、崇尚自由是青少年特有的社会标签,但是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许多青少年成为了负面舆情信息的传播者,被网络上转载的虚假信息引入歧途。与此同时,网络科技的发展增加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目前大部分学校已经认识到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重要性,主动把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纳入了学校的日常管理。但是学校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学校管理者的认识不足,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在实际开展中难免存在困境。
3 规范治理,消除“丧文化”的负面影响
“丧文化”符合青少年群体的精神诉求,人们

新时代下青少年“丧文化”现象及治理对策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王善保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