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青少年“丧文化”现象及治理对策分析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摘要:近年来,“丧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尤为流行,并伴有低龄化的趋势,且成为一种具有多元图景的亚文化。青少年群体热衷于用丧言、丧文和丧图在网络中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丧文化”成为他们宣泄消极情绪的首要渠道。或许“丧”可以暂时缓解生活之痛,但终究无法解决本质问题。应反思“丧文化”的根源,消除其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关注青少年群体的合理需求,正确引导青少年群体对自己的认识。关键词:新时代;青少年;“丧文化”;对策 2016年,情景剧《我爱我家》中的“葛优躺”照片在社交网络上走红。照片中季春生所传递的是游手好闲、不想奋斗、做一个社会废物的角色形象。这一形象跟我国自古以来倡导的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念相悖,却跟当代青少年亚文化不谋而合。季春生在生活中的绝望、消极、颓靡的形象,与当代青少年在工作、学台宣泄自己的不顺,或表达自己的沮丧之情相匹配。久而久之,以“葛优躺”“废柴”为代表的“丧文化”,逐渐在青少年群体中兴起。有学者认为“丧文化”是运用带有消极情绪和色调的语言、文字和图画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悲观、颓废、绝望等处世态度。[1]“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表明青少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具有新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新时期青少年的社会心理。 1青少年“丧文化”现象呈现三维动态发展趋势“丧文化”的发展路径是有迹可循的。“丧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是互联网技术发展与时代背景结合的结果。随着自媒体的出现,人们可以享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资源,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乏“丧文化”的影子。青少年接触“丧文化”的途径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和网络社交。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创作的中篇小说《人间失格》,在70多年后重新走进当代青少年的视野。书中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我仍然认为向人诉苦不过是徒劳,与其如此,不如默默承受”[2]等成为金句。文中主人公逃避现实、自我否定,用充满绝望色彩的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字里行间折射出“丧文化”的影子,笔者认为这是其受当代青少年欢迎的主要原因。而影视作品的影响比文学作品更强烈。以2017年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海边的曼彻斯特》为例,整部片子的劇情围绕男主角李·钱德勒为何“丧”和如何走出“丧”展开,通过绚丽的画面、夸张的基调、坎坷的人生路和假借主角之口说出丧言等手段引起观众的共鸣。[3]“丧文化”就这样通过影视作品进一步广泛传播,渐渐渗透到当代青少年的思想中。社交网络中“丧文化”的表达方式,比充满艺术性的影视作品更加简洁明了。2019年的“丧金句”:你每天都很困,只因为你为生活所困;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网友们认为这些句子直戳人心,一出现便广为流传。网络社交的发展使“丧文化”突破各个领域的束缚,以新奇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造力,对各种图片、影视以及人类的行为进行二次风格转换,创造出许多“丧作品”。文学、影视作品、网络社交平台等加速了“丧文化”的成长,促使其向纵深发展。当代青少年不仅是“丧文化”的见证者、体验者,更是其发展的助力者。 2当代青少年对“丧文化”乐此不疲的深层原因
新时代下青少年丧文化现象及治理对策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