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蛋白临床应用
---肾脏损伤篇
肾脏结构与功能
肾脏疾病与早期诊断
尿微量蛋白系列
与肾脏相关的其它指标
急性肾损伤标志物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指标
内 容
肾脏结构与功能
肾脏结构
肾脏是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进行24h尿白蛋白(MA)和24h转铁蛋白(TRU)排泄测定。
1. NIDDM患者TRU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正常对照组24hTRU为()mg,82位 NIDDM患者24hTRU为() mg,两者相比较,后者显著增高()。
2. NIDDM患者TRU与MA的阳性率比较:得出59例MA阴性的NIDDM中,23例TRU增高,占39%。
结果显示:TRU排泄增加可敏感地反映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甚至其改变早于MA。
尿微量蛋白系列
尿IgG (IgU)
尿微量蛋白系列
IgU的临床意义
IgU作为原发性膜肾病的预后指标。
在成年人中,膜肾病是导致肾病终合症最常见的因素,所以它和表面抗原,SLE,恶性瘤,药物的负面影响等列入潜在性疾病。大约有3/4的病人会出现蛋白尿,其中又有一半人最终导致肾功能障碍,很难治愈。因此一些研究者者通过肾脏的血液动力学和测定尿液中不同蛋白的方法,分析各种参数,想寻找肾功能恶化的指标,研究发现尿IgG的排泄量是最有价值的参数。
当尿排泄量〉250mg/d,肾功能开始逐步恶化,所以可作为预后指标,说明预后不良。
尿微量蛋白系列
定义:测定IgG清除率与转铁蛋白TRU清除率的比值
意义:SPI反映滤过膜的通透性,与其病理组织学有关,如果SPI高则预后差
尿蛋白选择性指数(Selective Proteinuria Index,SPI)
尿微量蛋白系列
α1-微球蛋白(A1M)
尿微量蛋白系列
A1M的临床意义
作为低分子量的蛋白质,A1M在肾小管损伤时的低分子量蛋白尿及混合性蛋白尿时在尿中的排出量有明显增加,因而尿液A1M排泄量测定对肾功能损伤均有早期诊断意义。
A1M的产生量恒定,尿中A1M的排出量较少受肾外因素影响,被认为是较特异的肾功能损伤诊断试验。健康人及疾病时尿中A1M在各种PH的稳定性均优于β2MG,这使尿液A1M浓度测定的精度大为提高,为临床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肾功能实验。
A1M在尿液中的含量明显高于β2M,最新的研究结果提示,尿A1M指标的检测优于尿β2M指标的检测,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
尿微量蛋白系列
尿特定蛋白检测与临床诊断
尿微量蛋白系列
β2-微球蛋白
β2-微球蛋白是分子量为11800的低分子蛋白,在血液、尿液、脑脊液中含量甚微。
血及尿中的β2-微球蛋白对肾功能障碍及各种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都是一个有效的指标。
同a1-微球同为肾小管吸收障碍的指标。
尿微量蛋白系列
视黄醇结合蛋白是血液中维生素的转运蛋白,由肝脏合成、广泛分布于血液、脑脊液、尿液及其他体液中。因其为低分子量蛋白,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
参考范围:男:36~~)
女:~~)
临床意义
降低:维生素A缺乏症、低蛋白血症、吸收不良综合征、肝疾病(除外营养过剩性脂肪肝)、阻塞性黄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感染症、外伤等。
升高:肾功能不全、营养过剩性脂肪肝。
当肾脏滤过功能降低时,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降低而使血视黄醇结合蛋白储积而显示浓度升高。因其不易受饮食等因素的影响,其稳定性与灵敏度优于肌酐等传统标志物,可作为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
尿微量蛋白系列
血视黄醇结合蛋白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
尿微量蛋白系列
测定尿视黄醇结合蛋白能早期发现肾小管的功能损害,并能灵敏反映肾近曲小管的损害程度。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在PH和稳定的条件下,其稳定性优于β2-微球蛋白。
尿微量蛋白系列
由于尿微量蛋白系列的组成在临床不同个体及疾病所处的不同阶段变化较大,联合检测尿微量蛋白系列,有助于:
早期诊断肾脏损害
确定是肾小球、肾小管或混合性蛋白尿
有助于尽早确定治疗方案及评价疗效,评估预后
尿特定蛋白检测与临床诊断
与肾脏损伤的其它相关指标
临床常见的肾脏疾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
肾病综合征
糖尿病肾病
肾小管性酸中毒
急、慢性肾衰竭与尿毒症
全身性疾病的肾脏损害:
①内分泌的代谢紊乱,以糖尿病和淀粉样变性病为主;
②自身免疫性有关的疾病如红斑狼疮
肾脏损伤监测相关指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