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现代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重视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和人文素养培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能满足个人发展及社会发展的能力。教师应明确语文教育目义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发展于文艺复兴时期。在那个“神学”主宰一切的时代,个人思想和精神的自由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新兴资产阶级极度不满教会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控制,于是借助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尊重人权。人文主义历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形成和发展为后来成熟的人文精神。
随着科技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已无孔不入地浸染了社会各个领域,教育行业也未能幸免。教育的作用被过分地放大及强调实用性和技术性,从而忽略了人的精神层面,弱化了人文教育。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如,孔颖达疏“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上善若水”,《论语》“仁者爱人”,等等,充分表明古人对自身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
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自身发展。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缺乏主动领悟人文精神的思维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培养人文素养。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在日常语文学习中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思维发展的训练。培育思维发展,提升人文素养,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培养:(1)重视思维方式培养。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维度、方法和方式。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是文化心理的集中表现,对文化心理的产生起着制约作用;另一方面,思维方式与语言发展密切相关,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原驱动因素;而语言又反过来促进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既要重点突出思维方式的系统性,又要强调思维的动态开放性,从而形成个体思维的多元性和创造性。(2)重视思维方法培养。思维方法是指为了实现个体思维目的,运用思维方法、手段或工具而产生的思维活动,是思维方式具体而集中的体现。在语文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在加强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求同存异思维训练,并重点强调创造性思维训练。(3)重视思维品质培养。思维品质反映了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包括个体智力及思维水平的差异性,决定了思维的质量层次。学生通过有意识的思维形成及发展,逐步提高人文素养。
,培养人文素养。语文教育作为我们的母语教育,不可仅仅满足于听说读写的训练,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阅读教育作为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体现了阅读内容和教学过程的人文特点。(1)语文阅读内容的人文特点。汉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凝结着民族的精魂和智慧,传承着民族的思想和情怀,具有极为重要的人文价值。语文教材中的阅读课文,绝大多数是大家名篇,饱含了浓郁的人文关怀。比如,《我有一个梦想》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追求种族平等、向往自由的强烈愿望;雄健优美的《孟子》篇章让我们领略到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人文情
浅析高中语文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