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共振峰”的技法运用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传统唱法得到很大的发展。在继承传统的戏 曲、说唱、民歌发声方法的同时,大胆地借鉴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吸收 了呼吸、发声、共鸣等方面的优点,使传统唱法更加科学化,演唱风格更 具民族化。在民族唱法而获得第 三共振峰。
1-i-II 5 4 3 2 II 1 II
m e e
什么是激活咽腔共鸣?其实就是气息“作工”的结果;就是“气能” 转化为“声能”的结果。发声不能影响咬字;咬字不能影响发声。咽腔要 有一定的比例空间,就能产生共鸣。
打开咽腔是关键
打开咽腔才能获得第三共振峰,打开咽腔才能为共鸣提供必要的空 间,任何共鸣都需要一定比例的空间。第三共振峰恰巧是在咽腔得到共振 放大。这里包含鼻咽腔、口咽腔和喉咽腔。很多声乐老师通过打哈欠、吸 气、呕吐、惊讶等生活中自然打开咽腔的状态来启发学生。也可以通过直 接的办法,同时伸舌(舌骨与喉头分离)、喉头下降、软颛提起来扩大咽腔 的上、下、前、后的空间。在哼鸣练习中始终要保持咽腔打开。高音声部 着重打开鼻咽腔、口咽腔,加大高泛音的比例;中低音声部还要强调喉咽 腔的打开,以获得中低泛音。民族风格主要在高音区运用第三共振峰,中 声区要少用,以保持民族语言的特性和演唱风格。
送气与后闭力量练习
声带后闭力量及混声练习:
I-i- | 1 II
mei e e
增强送气就是要保持气息对声带闭合的力度,特别是中低声区保持一 定的闭合力度;后闭力量为第三共振峰提供结实的基音,在高音区又为声 门增加阻力,与气息对抗而产生2800-3000频率的高泛音,也就是第三共 振峰。
在民歌演唱中,运用民族语言的同时要保持第三共振峰发声状态,以 增加声音的美感。用美声去咬字,会破坏民族语言的特性和风格。
咬字吐字始终保持“送气”的发声状态
闭口哼唱练习主要作用是:增强气息流量,加强混声,获取头腔共鸣 是丰富明亮色彩的高泛音(第三共振峰)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正确理解高位 置的概念。过分明亮而“横”的声音,可从闭口哼唱“竖”的练习中得到 改善。
具体练习方法:
a、 闭嘴,上下牙略分开,舌尖轻抵上门齿背,舌面平放或凹起,把 声“送”向鼻咽腔,气从鼻出。
b、 感觉声音的焦点在两个眉头中间部位,哼鸣练唱正确时,鼻梁处 有轻微振动的感觉。
c、 跳音(送气)练习:锻炼呼吸肌肉“送气能力”和灵活性、弹性。 可以扩展音域和统一声音位置的作用。可以克服喉肌力量产生的各种毛 病。速度较快的跳音多适用花腔女高音。
高音练习方法:1、多用纯正的母音,如a、e、uo 2、轻柔的起音, 随着音程上行,自然地增强呼吸的力度。3、打开咽腔、4、增强后闭力量
获取第三共振峰。
歌唱时的呼吸,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呼吸。吸气时,虽然在吸气动作 上与睡觉时、体力劳动时两种自然呼吸法吸气相同,但不同的是,第一对 肋骨略微向上提高。呼气时,吸气肌肉群在呼气时用劲来控制使其均匀。 横膈膜与腹肌处于对抗状态;呼气肌肉群和吸气肌肉群也同样处于对抗状 态。呼气的不够平稳不单是由于横膈膜的关系,而是所有的吸气肌肉群支 持胸廓的力量不够,也是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的合作不够和谐;补救 的办法是,加强吸气肌肉群的训练。
唱高音或增加音量时气力不足的原因很多。在呼吸方面,除吸气肌肉 群须竭力支持胸廓外,还要呼
“第三共振峰”的技法运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