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防雷装置
定期检测业务规程讲解 ——陈玉华
2010
安装于垂直面上的水平导体
500
1000
安装于从地面至高20 m垂直面上的垂直导体
1000
1000
安装在高于20 m垂直面上的垂直导体
500
1000
第十七页,共44页。
五、规范防雷装置定期检测业务流程与操作规程
检测项目与评判标准
(1)对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没有得到接闪器保护的屋顶孤立金属物的尺 寸不超过以下数值时,可不要求附加的保护措施:
m。
。
m。
(2)不处在接闪器保护范围内的非导电性屋顶物体, m以上时,可不要求附加增设接闪器的保护措施。
在独立接闪杆、架空接闪线、架空接闪网的支柱上,严禁悬挂电话线、广播线、电视接收天线与低压架空线等。
第十八页,共44页。
五、规范防雷装置定期检测业务流程与操作规程
检测项目与评判标准
3 引下线的检测—— 引下线的材料规格
形式
热镀锌圆钢
热镀锌扁钢
明敷引下线
≥8mm
截面不小于50mm2,
暗敷引下线
≥10mm
截面不小于80mm2,
独立烟囱上的引下线
≥12mm
截面不小于100mm2,厚度不小于4mm
引下线一般采用明敷、暗敷或利用建筑物内主钢筋或其它金属构件敷设。
建筑物的消防梯、钢柱等金属构件宜作为引下线的一部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通路。(各金属构件可被覆有绝缘材料。)
第十九页,共44页。
五、规范防雷装置定期检测业务流程与操作规程
检测项目与评判标准
3 引下线的检测—— 引下线的间距要求
建筑物防雷类别
引下线间距(m)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12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18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25
注:(1)以上间距是指沿周长计算的平均间距。
(2)第二类或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为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时,在其钢构件或钢筋之间的连接满足GB50057-2010规范规定并利用其作为引下线的条件下,当其垂直支柱均起到引下线的作用时,可不要求满足专设引下线之间的间距。
第二十页,共44页。
五、规范防雷装置定期检测业务流程与操作规程
检测项目与评判标准
接地装置的检测
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独立避雷针和架空避雷线(网)的接地装置有独立接地要求外,其他建筑物应利用建筑物内的金属支撑物、金属框架或钢筋混凝土的钢筋等自然构件、金属管道、低压配电系统的保护线(PE)等与外部防雷装置连接构成共用接地系统。当互相邻近的建筑物之间有电力和通信电缆连通时,宜将其接地装置互相连接。
(防雷建筑物的独立避雷针和架空避雷线(网)的支柱与其接地装置至被保护物与与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距离应按GB50057-,并不得小于3m。)
第二十一页,共44页。
五、规范防雷装置定期检测业务流程与操作规程
检测项目与评判标准
接地装置的检测
(1) 埋于土壤中的人工垂直接地体宜采用热镀锌角钢、钢管或圆钢;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水平接地体宜采用热镀锌扁钢或圆钢。人工钢质垂直接地体的长度宜为 m。其间距以与人工水平接地体的间距均宜为 5m,当受地方限制时可适当减小。
(2)接地线应与水平接地体的截面相同。人工接地体在土壤中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 m,并宜敷设在当地冻土层以下,其距墙或基础不宜小于 1 m。接地体宜远离由于烧窑、烟道等高温影响使土壤电阻率升高的地方。
第二十二页,共44页。
五、规范防雷装置定期检测业务流程与操作规程
检测项目与评判标准
接地装置的检测
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或冲击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设计的要求。当无具体设计值时,有关标准规定见下表
注:凡加脚注a者为冲击接地电阻值。
第二十三页,共44页。
五、规范防雷装置定期检测业务流程与操作规程
检测项目与评判标准
(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波侵入时,距建筑物100m内的管道,每隔25m接地一次的冲击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20Ω。
(2)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雷电波侵入时,架空电源线人户前两基电杆的绝缘子铁脚接地冲击电阻值不应大于30Ω。
(3)加油加气站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电气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与信息系统的接地等,宜共用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定检规程培训924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