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杜诗首 在中学众多学科中,生物可以说是最贴近生活的一门科学,知识对象均来自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大多是活生生的熟悉事物。对于它们,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所了解,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组织和引导,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杜诗首 在中学众多学科中,生物可以说是最贴近生活的一门科学,知识对象均来自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大多是活生生的熟悉事物。对于它们,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所了解,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组织和引导,较易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学习欲望,以满足其求知的心理需求,也生成了主动获取知识的动力。通过亲身参与,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学习,既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技能,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苦与乐;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的培养,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笔者在农村中学从教多年,对生物教学小有体会。相比于城市,农村有着广阔的天地、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学生学习生物的条件更加便利,身边不乏鲜活的例子、熟悉的“朋友”,很容易唤起亲切感,很容易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我告诉学生:要学好生物,就必须走进生活,置身于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去了解,去体验,去感受。要牢记两点:
一、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书本、课堂上的生物知识存在较大的弊端:直观性、生动性较差,偏于呆板;以学科为中心,与实际联系不够紧
密,不利于学以致用;一些理论性知识不易阐明,学生难于理解,多靠死记硬背,等等。种种不足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效果。由此建立的知识体系显然是狭窄的、不坚实的。并且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态度、思想情操等得不到充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满足社会和日常生活对生物学教育的需求。只有跳出书本,离开课堂,走进生活,才能学到更丰富、更全面、更实用的生物知识。
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大自然,学生们往往感到毫无头绪,不知从何着手。对此,教师应予以指导,结合阶段性的学习目标,给学生布置适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带着问题去学习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要明确观察的对象、目的、方法和步骤,全面、细致、耐心地进行观察,有时还必须如实记录。需要观察的有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各种实验现象等。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非常珍贵的财富,可受用一生。观察时还要多提问、多思考、用心去领悟,才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深入认识。通过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进而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形成珍爱生命、珍爱生活的观念,情感得到升华。
。
即对多方获取的生物知识进行浓缩、加工,使其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此过程包括分析、比较、总结、归类等环节。许多学生对生物的认识较为肤浅和片面,主要是因为他们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没有去深入了解分析,掌握其本质、必然性、内在规律、因果关系等,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一些不易区分的知识,如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血液的体循环与肺循环等,必须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及联系,否则易发生混淆。更为重要的是,直至目前的课程编排和教学模式,都决定
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