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科普文
苏教版小学课本里安排了十多篇科普文,分散在各个年级中。低中年级的科普童话、小品文等将科普知识融入生动的故事中,趣味性强,富有感染力。学生还算爱读,教师还爱教。在高年级出现的几篇科普文,带有了说明文的特点,体现了小学与爱上科普文
苏教版小学课本里安排了十多篇科普文,分散在各个年级中。低中年级的科普童话、小品文等将科普知识融入生动的故事中,趣味性强,富有感染力。学生还算爱读,教师还爱教。在高年级出现的几篇科普文,带有了说明文的特点,体现了小学与初中教材内容的过渡衔接,它们的语言简洁,表达严谨,少了有趣的故事情节,内容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教师也觉得这类文章不好上,上得没趣。这类科普文如何教学才能吸引学生,怎样教学才更有效呢?本文将结合高年级部分科普文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浅见。
目标:科普文也姓“语”
首先,必须牢记语文课承担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科普文不过是语文教材中的一类,教学科普文也不能忘记引导学生从中习得语言文字。
其次,科普类文有别于其它的课文,它传达着各种科学知识,告诉我们先进的、最新的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学科普文不能忽视它的“科学性”,应该把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索精神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笔者认为,在语文味的感悟过程中渗透科学性,才算是体现了科普文的特点。
教学:科普文也有“趣”
一、科普文只是语文教材中的一种,既然如此,就只管先把它当一般的课文上,读好它,读出它的味,读出它的意思来
《大自然的文字》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文。如果能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细细体会,就一样能从它朴实无华的文字中读出趣味来。
以本课导入设计为例――
教师依次出示图片,学生阅读图片,教师语言激趣,唤醒学生旧知,学生初识大自然的文字。
教师:认识它吗?
学生:恐龙化石。
教师:是的。它也是字,是大自然写下的一段文字。我读给你们听,化石上“写”的是――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地球上曾经有一种动物叫恐龙。
教师:认识吗?这也是大自然的文字,这上面写了一段什么话?
学生:很久很久以前,这个地方是一片海洋。我们以前在《石头书》里读过。
教师:联系学过的课文解决问题,学得真扎实。
教师:这是什么?谁读懂了这段关于季节的文字?
学生:秋天来了。
:大自然写的文字有意思吗?这些都是大自然写的简单的文字,就像我们学过的大、小、人、口、手一样简单。还有复杂的呢?想学吗?
5、教师:打开课文《大自然的文字》,好好读一读。要想待会儿通顺、流利地读出大自然的文字,读得好,有什么高招吗?(读准生字、读不好的句子多读两遍,边读边想意思。)
(学生自由读书,读得津津有味、认认真真,跟读故事一样。)
接下来,学生赛读。“读得好吗?哪句话、哪个词读得好?让我们听出了什么?”在一连串的引导鼓动中,学生的读从“通顺”上升到了“有感情”。因此,只要有兴趣作伴,科普文一样让学生读得爱不释手。
二、科普文用词严密、生动,仔细推敲,能更好地读懂科学知识,
爱上科普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