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台公园景区改造规划丛台公园始建于 1939 年,是以园中丛台为中心而开辟建立的,故名“丛台公园”,已有七十多年的建园历史, 在古赵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园占地面积 24 公顷, 水面 公顷, 是以古赵历史文化为主题,集文物古迹游览、花卉欣赏、儿童游乐、动物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休憩公园。一总体改造构思丛台公园以丛台为重心的布局形式较为合理,因此在总体上不作大范围的变更。原则上以古赵文化作为改造的立意之本, 把握“文脉”, 挖掘历史, 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赵都”特色。以意境的创造为核心,布局上以丛台为全园构图中心,各景区相互呼应;根据历史上与丛台有关的典故、传说故事来营造景观,使园内每一景区、每一景点都有主题、有立意,新颖别致,以丰富园内景观而又统一在“赵文化”这一大的历史范畴中; 对园中原有的优质景点回澜亭、据胜亭、望诸榭、宛在亭、二度梅等优质景点预以保留,重点改造那些影响园林风景的不利因素(如不协调的建筑、湖岸等), 使之更贴近自然,并在园中恢复原邯郸的十大美景。二详细改造方案(一) 门区改造: 1、东门区: 门区内广场中的原“工农兵”雕塑改为以“赵文化历史内容为题材”的雕塑; 雕塑后侧配建一组“竹简”式石刻,记载赵国有关历史故事。使游人一进门就能感受到浓浓的赵文化历史气氛。 2、南门区: 门内的原有语录塔改建为浮雕影壁, 浮雕题材取材于赵文化历史典故或赵文化有关的民俗活动。(二)主景区: “丛台”相传是公元前 325 年-前 299 年, 赵国国王赵武灵王所筑。他建台的目的是为观看歌舞和大型军事操演,传说当时修建时台上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诸景,以结构奇特,装饰美妙而名扬列国。经过 2000 多年的变迁, 它的外貌虽然改变了多次, 但台基、夯土没变, 历代都是在原址上修缮建设的,因此,丛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赵文化的历史代表,是邯郸的象征。 1 、丛台景区:丛台之名始见于《汉书》记载“连聚非一,而曰丛台”,而目前的丛台只有一个台子与“丛台”这个名称很不相符;台上游览观赏的景点及线路比较平淡,西立面也比较单调,因此规划在丛台的西北侧增建新台(约 30*30M ), 体量远小于丛台, 台上置石雕“虎符”或典故小品, 碑记“窃符救赵”之典,新台与丛台北侧以飞梁过廊相连成一体,作为丛台的补充,以加强丛台的构图重心作用,力争再现当年的丛台之景。 2 、丛台夕照景区:在丛台南城墙的端头,扩建一个略低的小平台,上立“丛台夕照”石碑,以反映原邯郸的十大美景之一“丛台夕照”。 3 、彀台景区:在丛台东北侧的土山西头,结合土山改造,新建一座“彀台”(约 20*20M ) ,游人可由土山小路登台。据《邯郸县志》载:“此台在县东北二里, 相传赵筑丛台, 余土积此, 故名。”台与丛台隔河相望,土山及台的周围栽植大量的秋色叶树,建为“彀台秋色”景区。 4 、剑池新月景区:为纪念大将军乐毅,在丛台的东南侧建半开敞的“剑池新月”庭院。世传乐毅自燕奔赵,磨剑于此,有舞剑房、剑池,磨剑石尚存池边,设纪念亭。庭院由长廊围合,结合小土山改造,形成一处山水庭园空间,恢复邯郸十景之一的“剑池新月”景区。 5 、武灵展览馆景区:在七贤祠西侧建“武灵展览馆”,由三个展室组成,做为展示赵文化和赵武灵王事迹的场所。展览馆东侧与碑林、七贤祠融会贯通,形
丛台公园景区改造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