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
1
中国近代建筑史
建筑发展概况
当中国建筑处于近代发展时期时,世界史已经进到近代后期和现代前期,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度转型期。
这个转型进程的主轴是工业化刊物《中国建筑》(1932年创刊)和《建筑月刊》(1932年创刊)。1929年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在学社进行的研究工作,为中国建筑史这个学科奠定了基础。中国近代建筑在这一阶段不只是单纯地引进西方建筑,而且是结合中国实际创作出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建筑。
抗日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37~1949) 这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停滞时期。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建筑业处于萧条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积极进行战后建设,建筑活动十分活跃。通过西方建筑书刊的传播和少数新归国建筑师的介绍,中国建筑师较多地接触到国外现代建筑思潮。只是这时期中国处在国内战争环境中,建筑活动很少,现代建筑思潮对中国的建筑实践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第一阶段
随着封建王朝的崩溃,结束了帝王宫殿、苑囿的建筑历史。
颐和园的重建和河北最后几座皇陵的修建,成为了封建皇家建造的最后一批工程。
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官工系统终止了活动,而在民间建筑中仍然在不间断的延续,形成了民族间的本土建筑交流。
通商口岸新城区出现了早期的外国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商店、工厂、仓库、教堂、饭店、俱乐部和洋房住宅。
这些殖民输入建筑以及散步于城乡各地的教会建筑是本时期新建筑活动的主要构成。
它们大体是一二层楼的砖木混合结构,外观多为殖民式或欧洲古典式的风貌。
出现于本时期的这批外来势力输入的西方建筑和中国洋务工业、私营工业主主动引进的西式厂房,就成了中国本土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外来近代建筑。
总的说来,本时期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的早期阶段,新建筑无论在类型上、数量上、规模上都十分有限,但酝酿了近代中国新建筑体系的形成。
第二阶段:
租界和殖民地的建筑活动大为频繁;
为资本输出服务的建筑类型增多;
建筑规模逐渐扩大;
洋行打样间的匠商设计逐步为西方专业建筑师所取代,新建筑设计水平明显提高。
引进西方近代建筑,成为中国工商企业、宪政变革和城市活动的普遍需求,显著推进了各类型建筑的转型速度。
早期欧美和日本学习建筑的留学生,相继于20年代初回国,并开设了最早几家中国人的建筑事务所,诞生了中国建筑师队伍。
中国近代建筑的类型丰富了,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的主要类型已大体齐备,水泥、玻璃、机制瓦等新建筑材料的生产能力有了明显发展,近代建筑工人队伍壮大了,施工技术和工程结构也有较大提高,相继采用了砖石钢骨混合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到20世纪20年代,近代中国的新建筑体系已经形成。
1927年到1937年,近代建筑达到了繁盛器局面主要体现在:
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结束了军阀混战局面,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10年。
2、军阀、买办、地主等在租界投资商业活动,经营房地产,修建私人住宅,建筑活动在租界区急速发展。
3、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国内建筑市场带来机遇,掀起了一股在中国大城市建造高层建筑浪潮。
4、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了首都计划和上海中心区域规划,展开了一批行政办公、文化体育和居住建筑等活动。促使中国建筑师集中地进行了一批传统复兴式的建筑设计探索。
5、东北沦陷后,日战区内进行了城市规划,建筑活动频繁。
6、建筑留学生回国,建筑事务所增多,形成了建筑创作、建筑教育、建筑学术活动等活跃局面。
7、欧洲新建筑运动已对近代中国建筑发生过影响。
第三阶段:
近代建筑活动开始扩展到这些内地偏僻县镇。但建筑规模不大,除少数建筑外,一般多是临时性工程。
1942年,圣约翰大学实施包豪斯教学体系;
1947年,清华大学梁思成实施体形环境设计教学体系,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播撒种子。
二、 建 筑 类 型
(一)居住建筑
(二)工业建筑
(三)公共建筑
(四)文化教育建筑
(五)商业服务业建筑
(一)居住建筑
近代中国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采取传统的住宅形式。新的居住建筑类型主要集中在里弄和租界等部分地区。这种新的住宅有独户型、联户型和多户型等基本形态。
独户型住宅 1900年前后出现了独院式高级住宅。这些住宅基本上是当时西方流行的高级住宅的翻版,一般都处在城市的环境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