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语劲拔,气势雄豪
《沁园春-长沙》的诗意书写
“沁园春”,词牌名。相传,沁园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一座园林,后来被外戚窦 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由此得“沁园春”词牌。此词牌双调,正格一百一十四字。 一般为上阕十三句四平韵,下阕出语劲拔,气势雄豪
《沁园春-长沙》的诗意书写
“沁园春”,词牌名。相传,沁园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一座园林,后来被外戚窦 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由此得“沁园春”词牌。此词牌双调,正格一百一十四字。 一般为上阕十三句四平韵,下阕十二句,五或六平韵。这首《沁园春•长沙》上阕“头”、 “流”、“由”、“浮”(与有韵“否”通)押韵,下阕“游”、“稠”、“遒”、“侯”、“舟”押韵, 整首词押尤韵,一韵到底。此词牌宜于抒写壮阔襟怀,为苏辛一派词人所爱用。《沁园春•长 沙》,承续苏、辛一脉豪放词风,壮怀激昂,境界阔大,是毛泽东初入词坛的代表作。
题名“长沙”,即是写长沙的风物与生活。自1911年,考入设于长沙城内的湘乡驻省中 学,到该词写作时的1925年,作者已在长沙生活了 14年。1925年,声势浩大的“五卅运 动”与省港大罢工爆发,全国各地反帝反封建运动轰轰烈烈展开,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作者 在家乡湖南领导了农民运动;后受湖南军阀赵恒惕通缉,经由长沙南下广东。这首《沁园春长 沙》,即写于作者在长沙逗留期间。
暮秋深寒,一个人伫立橘子洲头,清泠江水,顺北流去,直入天际。独立寒秋,而“寒 秋”本无可立足处;惟以秋之荒冷无边,空茫阔远,反衬人之渺小孤孑。“寒秋”虽是时间 概念,却被“独立”曼衍为空间的场景,时空浑融,意境苍茫。起句境界阔大,故人虽孤渺, 而全然不见幽凄悲怆之情。所以,虽是寒秋,却不悲秋。湘水北流,而作者却被迫南下,一 南一北的对比中,心中那种不甘、激愤之情也就不自觉地折现了出来。“橘子洲头”,既补充 点明了上文“独立”的地点,也为下文的“看”布设好了观察点。
一个“看”字领起下文六句。从“看”的角度而言,“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眺,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远观,“鹰击长空”为仰视,“鱼翔浅底”算俯察。具体来说,这 六句又可分为两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是静景;“百舸争流”、“鹰击长 空”、“鱼翔浅底”为动景。动静结合使画面既有一种旷阔沉穆之美,又不乏雄浑劲疾的活力。 前一组中连用“遍”、“尽”、“透”三个表示程度的词汇,重笔铺染,形容极致,于写景之中 已将那满腔喷薄欲出的豪情淋漓透出;后一组的“争”、“击”、“翔”充满了雄健的力道感,
从作用上来说,这也是在为下文的抒情涵劲蓄势。“万类霜天竞自由”,以一个“竞”字来收 束所“看”的全部秋景。
上文六句的涵劲蓄势,最终汇涌成了这最后的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底谁主沉 浮呢?作者虽没有明说,但那种当仁不让的豪情却已溢于言表。这一问既抒发了自己澄清寰 宇、主宰浮生的政治豪情,也直接回应了当时湖南省长的通缉:看吧,最后到底谁才会是这 大地的主宰一开头由"湘江北去”而引发的激愤之情,至此也得到了发泄!
王国维《人间词话》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 之效捧心也。”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也因其开国领袖的身份,而益发显得出语劲 拔,气势雄豪;若无主席之政治功绩,而强学其豪壮语,亦如东施之效颦
《沁园春·长沙》的诗意书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