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一出不成功的戏
中国首届秦腔艺术节期间,甘肃省兰州市秦剧团以投资150多万元的 大型古代历史传说秦腔戏《龙源》在古城西安演出,一时间成为文艺界人 们议论的中心话题。而且首场演出的戏票也一时难买。11月10日晚,我 在一位朋友的帮《龙源》:一出不成功的戏
中国首届秦腔艺术节期间,甘肃省兰州市秦剧团以投资150多万元的 大型古代历史传说秦腔戏《龙源》在古城西安演出,一时间成为文艺界人 们议论的中心话题。而且首场演出的戏票也一时难买。11月10日晚,我 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进了剧场,怀着极高的期待值观看了《龙源》剧组在 五四剧院的首场演出。随着剧情的推进,我的观赏热情也在不断地下降, 直到全剧的结束,我的看戏兴趣也跌落到了 “冰点”。走出剧场,有人问 我怎么样,我脱口而出:“这是一出不成功的戏”。
《龙源》的不成功,首先是剧本创作的不成熟。全剧没有中心事件, 没有故事情节对应于人物性格发展的、扭结全剧的矛盾冲突,没有典型的 戏剧情感分栗出的茎枝,进而不断推进又自然形成的中心唱段。编剧未能 站在综合概括、艺术典型化、戏剧情景规定性的制高点上,对民间传说、 历史材料、神话演义等素材进行粉碎后再精加工的艺术处理。而是简单地、 平面化地、机械地照搬和移植民间传说。自然,他就被诸多种传说故事纠 缠在交待人物与叙述事件之中,未能用戏曲化、艺术化、概括化、典型化、 情景化、虚拟化、程式化的艺术手段和形式去以事喻理,提炼故事,言情 咏志,组织冲突,比兴象征,设置情节,立象尽意,塑造人物。看得出, 编剧的心灵世界被世俗的生活情感填塞得饱满而又沉重,他无法获得艺术 的“轻功”,跃上“以虚写实”、“以意传情”、“以少胜多”、“以做喻景”、 “
以灵显动”的峰峦。所以整出戏实而又实,散而又乱、平而又庸,缺乏 戏曲艺术写意性、象征性、概括性的基本特征,缺乏戏曲艺术应有的虚静 之气,抒情之韵,清新之美,灵动之格。编剧在整出戏中,没有提炼出戏 “眼”、戏“胆”、戏“魂”来。舞台上人物多,事件多,过场多,闲笔多, 形成一盘散沙。人物和事件没有聚焦在艺术哲学、美学追求的一个“点” 上,“形”“神”俱散。戏剧中的情感是一种没有发展推进的情感;戏剧中 的人物是一种没有个性特征的平面化的人物;戏剧中的观念是一种非艺术 化而直呼出来的观念。成功的剧作中的事件,应该在发展过程中与人物性 格的逻辑发展层次形成一种艺术美学上的对位、照应、回环、撞击、叩响 的情感关系。这一点,《龙源》的作者是不清楚的,或者说他心中清楚, 但艺术功力是表达不出来的。
伏羲与女蜗是华夏民族的始祖,他们在华夏民族初始阶段起了开天辟 地的作用。他们俩中的任何一个入戏,都足以构成一出感天地、泣鬼神、 气势恢宏的大戏,更何况民族的两个巨祖呢。这种历史的巨人、重大的题 材、重大的主题,要求作家要有巨大的气度和胸怀,要以高超的艺术功力 去表现,否则,是难以驾驭的。实践证明,《龙源》的作者无法驾驭这样 的题材。
其次,是导演二度创作的不成功。由于剧本创作存在先天的不足,按 理应该请高水平的导演去弥补它。现在看来,《龙源》的导演依然是一个 “实在”的导演。他缺乏艺术创造力,缺乏艺术上整体综合把握全剧的能 力,缺乏“聚神”性的艺术处理,缺乏整体性的精神贯穿,缺乏主题情节 性的程式提炼,缺乏超越实在的艺术手法。导演未能对非常
《龙源》:一出不成功的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