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P地震勘探讲义
第一页,共60页。
【思考题】
(1) VSP概念、走廊叠加、静态时移
(2)水平及倾斜双层模型的一次波、直达波、二次波理论时距曲线及方程
(3) VSP资料有哪些应用?
第二页,共60页。
震源子波一致,一口井观测点上百,每个点又必须重复激发,这样一口井都要激发很多次,所以要求每次激发的子波要一致。
4)相邻道震源的标识误差应小于1ms,以保证有较高的精度。
第十九页,共60页。
二、资料采集
深度
时
间
第二十页,共60页。
2)偏移距:小(偏移距大小与界面成象范围有关
偏移距是指井口到震源点的距离,如地震测井一样,震源不可能就在井口,偏移距可大可小。主要考虑成像范围,一般随偏移距增加地下成像范围也随之增大,反之亦然。但偏移距过大,由于波形转换,可能造成资料质量变坏,一般把偏移距约为接收点深度十分之一时,可认为是零偏移距。
当地下界面水平时,零偏移距是不能探测井身周围地质情况的。非零偏移距可以探测震源到井口一半的界面范围。当地层倾斜时,探测范围随地层倾角而变化。采用同样的偏移距,界面上倾方向的探测范围大于下倾方向,所以在生产中应将震源布设在地层的上倾方向。
第二十一页,共60页。
(3)参考检波器(近场检波器)
作用:子波处理及监视震源子波
所谓近场,在海上系指不超过单个气枪水泡后单个弹性变形带的1-2m,在陆地上系值不超过以震源子波的波长为半径的范围。
近场检波器埋于地下监视震源子波,要求它尽可能与井中检波器的性能相同,它可以为子波处理提供依据。
第二十二页,共60页。
4)井中检波器
井下检波器是VSP工作中的主要设备,它应具有:
(1)可伸缩的推靠臂,当检波器 沉放到某一观测点时,要求检波器推靠在套管上,保证良好的接触(耦合好);
(2)检波器具有较宽的通频带,有可调的动态增益
(3)形状影视两端尖直径小,以防止管道波的产生;
(4)是三分量检波器,同时接收纵横波资料;
(5)耐高温高压
目前井中检波器12道
第二十三页,共60页。
5)检波器点距:小于波长一半(6-15米)
要求相邻检波器点距满足采样定理。点距应为二分之一的最小有效波长,点距小,对应界面上反射点的间距也越小,资料精度高,有利于小构造解释。
第二十四页,共60页。
6)记录仪器:〉120db,浮点放大系统。
VSP中要求仪器动态大于120db,采用浮点放大系统,15位模数转换,1/2ms采样,具有足够的地震道(一般为24道),以及保准的记录格式。
第二十五页,共60页。
三、资料处理
原始的VSP资料很难进行解释,必须经过处理,原因:1)干扰强,存在随机和相干干扰,使资料的信噪比变低,必须做提高资料信噪比的处理;
2)希望从VSP资料中提取简单的理想子波,但实际的记录子波一般延续较长,不同炮的子波波形往往不一致,因此必须对子波进行整形处理;
3)下行波太强,上行波较弱尤其在靠界面附近,上行波被直达波所淹没, 而在资料解释中主要用上行波资料,所以必须通过处理来加强上行波。
4)记录中存在大量表层和层间多次波影响;
5)显示不直观难以与地面记录对比;
6)须从VSP资料中提取有关速度,振幅,频率等参数。
第二十六页,共60页。
VSP资料主要处理内容
1.编辑(编排)-采集记录变为计算机格式。
2.垂直叠加—叠加,提高信躁比。
3.初至拾取:拾取初至直达波,用于求速度和静校正及处理
4.频谱分析和带通滤波—搞清有效和干扰波频带范围。然后进行带通滤波。提高信躁比。
5.震源子波整形-使每炮的震源子波波形一样。
6.静态时移(静校正和排齐)
7.波场分离
8.反褶积
(VSPLOG)
第二十七页,共60页。
1.编辑(编排)
-将采集记录变为计算机格式。剔除不工作道,不正常道,并把所放炮次按深度大小,由浅而深进行编排。
第二十八页,共60页。
2.垂直叠加—叠加,提高信躁比。
当震源较弱时,为了加强信号能量,常采用叠加的方法,目的提高资料的信噪比,
当使用炸药时 对记录很少进行叠加,一是炸药震源能量较强,二是各炮波形很难一致。
第二十九页,共60页。
3.初至拾取:拾取初至直达波,用于求速度和静校正及处理
初至直达波的拾取直接影响到速度参数的精度和静校正量的大小,为了保证初至波拾取的精度一般采用了频率域滤波和互相关技术。
第三十页,共60页。
4.频谱分析和带通滤波
频谱分析:搞清有效和干扰波频带范围。然后进行带通滤波。提高信躁比。主要压制管道波和随机干扰。
第三十一页,共60页。
5.震源子波整形-使每炮的震源子波波形一样。
vsp地震勘探讲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