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总有好报还是好心未必有好报
立论:(好心总有好报)
谢谢主持,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古人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欲立其身,先正其名。因此,在我方立论之前,必须对辩题中涉及的关键词进行深入的解读。辩题的关键词之一是“好心就等于好事好人,这显然是对方解题不清,思路不深,根本上没有把握辩题的核心内涵。下面请允许我对辩题进行深入的剖析。辩题中的关键词之一是
好心 ,它指好意,有意显示友好的、讨人喜欢的或富有同情心的。辩题的另一关键词是“未必”。 指不一定、可能,而对方辩友认为好心总有好报,“总有“在逻辑上是指唯一确定的必然关系,好比人总有一死,就是一定会死,没有其他结果。这显而易见是不符合理论和实际的规律。
在对关键词的正确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下面我将阐述我方对好心和好报的理解和理论依据:
好心属于主观动机,好心主体是希望其行为、能对他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产生良好效益的主观愿望。对方辩友 认为好心总有好报。
首先,从唯物辩证论的角度看。好心是主观动机,好报是客观结果,正方坚持认为好心总有好报,实际上就是以主观动机代替客观事实效果,纯属予典型的动机论,唯心主义观点。
而我方认为,好心未必有好报!“未必”在唯物辩证法上指的是“或然”判断,指的是有时有好报,有时没好报,有时是善报,有时是恶报。只要有一例好心没有好报,“未必“就能成立。
第二,大量的事实表明,要想好心有好报,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这好比现在的社会,你做好事之前,一定要选择在监控范围之内,否则你做的好事就不会得到他人的理解,社会的公认,甚至会被别人误解你是另有企图的,否则现在的社会大家都不公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道理。
第三,好心有好报,也需要分对象,要尊重客观规律。
这好比想让一棵幼苗结出稻谷,需要雨水,需要光照,需要大自然的生长法则。忽略这些要素,只有一颗好心能带来什么?带来的只能是拔苗助长! 退一步来讲,即使是“好心”,也有可能招来不好的报应。古有韩信辅汉,被诛淮阴,岳飞抗金,冤死风波亭,今有彭宇好心,反成被告,父母好心,反成溺爱。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一件件真实的例子都告诉我,好心未必有好报。而对方辩友为什么对这些真实的例子视而不见,而固执地坚持好心总会有好报呢。雷锋也曾经说过“对人民像春天般温暖,对敌人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为什么对敌人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因为连雷锋也可能意识到“好心未必有好报”。对敌人的好心,有可能只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所以,即使是好
心,也要注意对象、方法,否则只会好心办坏事,更不可能“好心总会有好报”了。
综上所述,我方的坚决认为: “好心未必有好报”。谢谢!
结辩(好心未必有好报)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以及在座的各位同学:大家好,很高兴与对方辩友进行这场辩论赛,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我方进行总结陈词。纵观整场辩论,我不得不很遗憾地指出,对方辩友你们一直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制造了一套貌似完美的谬论,把观众和评委拖入了一个误区。
第一:对方辩友在对辩题中的( 好心 )关键词的理解上偷换了概念,认为好心就等于好事,就等于好人,这显然是对方对辩题理解狭隘,解题不清,思路不深,根本上没有把握辩题的核心内涵。
第二:对方辩友认为好心总有好报,“总有“在逻辑上是指唯一确定的必然关系,难道好心就一定会有好报吗?小学生扶起摔倒的老人却被告上法庭,这不是最有力的证据吗?
第三、恶意逃避:对方反复对我方提出的( )问题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屡屡逃避我方问题,是不是对方自认理亏呢?
清楚了对方的不足,就彰显了我方的立场。我方今天的辩论,自始至终都以对何为“好心”的正确深入的理解为前提,在辩论过程中我方通过大量名言、道理和极具代表性的事例阐述观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论证深入,思想清晰。下面请允许我再一次深入剖析我方的观点:
好心只是一个主观动机,主观的动机不等于客观的事实。“总是”是一个必然的判断,凡是无绝对,绝对的判断只会导致绝对的偏激。所以我们说是“未必”,“未必”也就是我方并不否认好心与好报之间的关系,但是也认识到好心与好报之间并不是必然关系,而是一种或然关系,好心与好报之间并不构成因果关系。
更何况,对方辩友所谓的好心又由谁来评判呢?你怎么证明你所说的就是好心呢?某个想法,你觉得是好心,他人也可能未必觉得是好心。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同样看到很多借“好心”之名,而行“坏事”之实的例子。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你看,多好的心肠啊,他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用他自己的话理解就是一切皆出于好心,为了天下,为了黎民苍
好心总有好报还是好心未必有好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