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园林中植物配置和造景的探讨
纪念性园林中植物配置和造景的探讨
摘要: 文章以植物为切入点探讨纪念性园林中的造景方式,分析了纪念性园林的总体规划布局要点以及树种选择的原则,从意境,空间层次等方面阐述了植物配置在纪念性园林中的景观效果,以期为纪念性园林的设计构思提供参考。
关键词:纪念性园林;植物配置;造景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革命烈士而建造的园林。纪念性园林常有一种博大、宏伟、壮观,具有内在的摄人心魄的感染力量,可以帮助人们回顾历史,反思现实。同时,纪念性园林还可供游人游览、休息和观赏[1]。
纪念是人类的本能,通过对以往的人和事的回忆,唤起内心的缅怀和感悟。通过纪念活动,人类不仅感知了历史和文明,而且丰富了个人和集体的文化意向,同时也促进着人类的文明进步。任何纪念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有一个媒介,纪念性园林就是其中的一种媒介,它“是一种对人或事表示怀念以及传承历史的综合区域环境,是人类的纪念情节物化于园林的一种形式”[2]。纪念性园林把精神功能放在首位,要求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1 总体布局
纪念性园林不同于一般的园林,在内容及布局形式上均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纪念性园林的布局应结合其性质和功能来布置,创造出既有纪念性游览意义,又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园林。
纪念性园林宜采用规则式布局,用对称的轴线或用逐步升高的地形处理来突出庄严肃穆的气氛(如图1)。主体建筑应在中轴的终点或轴线上,或布置在园区制高点,在轴线两侧,可适当布置一些配体建筑。为方便纪念活动,应在图1 合肥蜀山烈士陵园
纪念主体建筑前方,安排规则式广场,广场轴线应与主体建筑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3]。园区内除纪念场地和建筑物外,可建置游憩区,集革命传统教育、纪念性于娱乐之中。游览区的布局应以自然式布局为主,在地形处理上因地制宜,适当设置园林小品和水景景观,创造一种活泼愉快的休闲气氛,同时具有良好的游赏价值。
2 植物配置
树种选择
因地制宜。优先选用乡土树种。乡土树种对本地的气候、土壤适应性强且有地方特色,体现地域性特征。
确定1~2种基调树种,以突出纪念性的主题及营造庄严肃穆的气氛。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松、柏类常绿植物被看作是常青的象征,能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纪念氛围,并深刻地表达后人对逝去的人的崇敬与怀念之情。例如,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中(如图2),松、柏和杉三科的植物形成了陵园庄重严肃的绿化基调,使人们一踏入陵园的大门就被这种宁静而庄严的气氛所感染[4]。
、乔灌草相结合,还应相应地配置一些季节性植物, 以免节令过后, 景观单调。
。近期与远景兼顾。速生树早期绿化效果好,成景快,但寿命较短;慢长树早期生长慢,达到预期效果慢,但寿命长。将两者结合,做到近期与远景兼顾。
图2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借某些树种特有的喻义来象征或隐喻纪念主体的高尚品质,或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高尚的人格。
纪念区的植物配置以常青树种规则式布局为主,常采用对植、列植等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纪念性园林中植物配置和造景的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