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
戴巍 曾源 摘要:《国家赔偿法》的制定与完善可以说是我国民主与法治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国家赔偿法的一项核心内容就是归责原则,尽管目前我国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中的归责原则已从单一的违法归改前第2条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显然,我国赔偿法采用了违法归责这一原则。并且,所设定的“违法”中的法不限于国家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还包括一部分行政机关制定的法规和规章,还包括国际公约、条约。
二、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之发展及其价值意义
上述归责原则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和功能,不能完全肯定和否定其价值。针对我国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之际,为了强调把控制权力作为重点,立法者采取了违法归责原则。
首先,违法归责原则克服了过错责任中的不确定性,便于操作。[3]在实践中,人们很难把握实施侵权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例如对采取行政拘留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期间,受害人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赔偿请求人难以知晓其实施侵权行为时的主观状态。因此,违法归责原则更能确定的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其次,违法归责原则有利于责任政府的构建,责任政府要求人们依法行政。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是以法律规范的明确界定为依据。在其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行使职权,超出法律权限就意味着承担着相应的责任。这与我国推行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的宗旨也是一致的。
违法归责原则自1994年确立以来,大量事例表明,违法归责原则在控制权力的行使,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确发挥过重大的作用,以违法归责原则为基础的赔偿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强化政府责任意识,促使政府成为责任政府,[4]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坚强的制度支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违法归责原则毕竟只对违法行为的一种责任追究,其范围毕竟有限,而对于合法但却实实在在的损害了相对人合法权益领域的行为却无能为力。因此,新修改的《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中规定“对公民采取逮捕措施后,决定撤销案件、不起诉、或者判决宣告无罪终止追究刑事责任的,受害人可以请求国家赔偿。”该条证明结果归责原则已纳于到了国家赔偿法的归责体系中。该原则具有两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第一,从理论上讲,结果归责原则的内涵范围是一个极广的概念,包括无过错责任、严格责任、公平责任等。而针对我国的国家赔偿法中确立的结果归责原则是应当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因为我国的结果归责原则并不与过错责任原则相对应而设立,而是在违法归责原则的基础上,对违法归责原则作一种补充。
第二,结果归责原则的设置也是为了更好的对违法归责原则的辅助,一种补充。根据目前我国的情况,我国仍然得以建立违法归责原则为主,其他归责原则为辅的归责体系。违法归责原则强调对其行为的合法权益进行的一种法律评价,在实践中确定存在不少漏洞,不利于受损害的合法权益的救济。而以结果归责原则为辅,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一种补充作用,从而更好的保护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三、从归责原则逻辑演绎,我国国家赔偿法之赔偿范围的缺陷探讨
尽管对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从单一走向二元的归责责任体系。但不可否认我国国家赔偿的范围仍然狭窄

论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2-05-2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