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问题探讨
经管类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问题探讨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 已把基础会计学列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来开设,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学生对会计学课程重视不够,缺乏学习兴趣;会计核算的方法抽象,学生理解困难;缺乏实践环节,对会计业务流程的把握不全面等问题,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和既有的条件下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经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探讨
一、《基础会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会计学课程重视不够,缺乏学习兴趣。目前《基础会计学》不仅是会计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经管类其他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对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比较有吸引力,因为这是他们熟悉会计职业、掌握基础会计操作方法的重要工具,也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的基础。但是对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不太重视,也缺乏学习兴趣。
(2)会计核算的方法抽象,学生理解困难。会计核算方法包括7个方面:设置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报表。对初学会计的学生要熟练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另外本课程涉及的概念及专业术语也较多,比如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账户、权责发生制等概念比较抽象,大多数学生在初学时普遍感觉难度较大,特别是对于借贷记账法下各个账户借、贷方向不同的登记等知识,在理解和运用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3)缺乏实践环节,对会计业务流程的把握不全面。会计学基础课程内容多,老师为在有限的课时内把相关内容讲授清楚,无力顾及实践环节的操作,而有的学校把会计实践单独开设了一本课程,放在后期的学习中,导致在本课程里没有安排学生的实践环节,但基础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如果只按教材的章节顺序讲解,即机械、抽象,又不利于理解。尤其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充分理解,融会贯通。
二、提高《会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1)采用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进行课堂教学讨论时,要做好事前准备工作。要预先告知学生讨论的内容,要告知学生资料搜寻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保证课堂讨论质量。在具体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保证课堂讨论在合理范围之内展开,避免由于讨论内容的无约束性,导致内容偏离主体的现象,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及时总结、梳理逻辑思路,为今后的讨论活动提供可借鉴资料。比如关于增值税的核算,可以先布置学生查阅增值税的税目,了解增值税是针对什么行业征收,税率是多少,增值税的征纳方式,进项税和销项税如何抵扣,偷逃增值税的手段及法律后果等,内容很丰富,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就会有很大的收获,在课堂上的讨论中就可以很好的投入,对增值税的核算也就可以轻松掌握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提高了。
(2)运用形象思维理解会计核算方法。在会计的7大核算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复式借贷记账方法,初学会计学的同学容易混淆借贷记账方向,鉴于此,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借助会计等式的基本方向便于理解不同账户的记账方向,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开设“T”型账户,一边记增加,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经管类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问题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