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家园
热爱家园
弱势者的希望家园
公共精神的绿色家园
热爱家园 - 理想
组织律师、学者、医生、科学家、教师以及公司职员等一切有志愿服务精神的青年职业人士走入弱势群体,运用专业知识,
热爱家园青年茶会项目
高 原 绿 洲莫曲村帐篷小学援助项目
社区学习中心[1]
热爱家园社区志愿者行动网络简况
热爱家园社区志愿者行动网络的前身是复旦大学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平民村项目,2000年夏天开始活动。经过两年半的发展,现已初步具备一个非营利民间组织的雏形。
热爱家园社区志愿者行动网络目前有注册缴费成员41名,活跃行动志愿者(包含成员)94名;聘有支薪职员3名,无薪职员2名(仅领取少许交通和通讯津贴);设置了组织协调及日常工作职位共39个,由23个人担任了其中38个(有1个空缺),除职员5人外,志愿者18人,占78%;内部运作已基本实现了民主化和制度化,这一进程从热爱家园社区志愿者行动网络开始活动时就启动了,在2002年年会(2002年8月25日)取得突破性进展,采取无候选人方式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协调组(既理事会)并通过了《自律规则》等重要规章, 由5名正式成员和两名候补成员组成的协调组自成立以来已召开了六次会议,形成了19项决议,制定并修改了8项规章制度;热爱家园社区志愿者行动网络的网站申请到了一级域名,可通过某些搜索引擎查询,是组织实现透明化运行的重要工具和与社会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热爱家园社区志愿者行动网络的大部分资料和运作情况都可通过网站了解;热爱家园社区志愿者行动网络与社区、其他NPO、政府、新闻机构、NPO研究机构等相关组织都已建立了相当广泛且持续的联系和沟通,已具有相当的社会声誉,尤其主办的青年茶会项目已成为上海市的
主要NPO交流平台。
热爱家园社区志愿者行动网络的特点
· 扎根社区,和社区居民建立持久的坚实的和直接的联系
· 多元领域参与(multi-dimensional);以保证为社区统一提供多样服务,良好群众基础也保证了相关项目展开的readity
· 深入弱势群体,立足于咨询,建议和参与相关的政策过程。
· 志愿者主体为公司白领、律师、科技工作者、学生等职业青年和专业人士
· 与居委会、街道等建立了深层联系,通过之实现建议从下至上传递
· 致力培育社区自发组织机制,实现公民的自助、互助和他助,保证发展的长期持续性
项目管理经验与能力建设目标
热爱家园社区志愿者行动网络的项目管理经验与能力建设目标
项目管理经验
经常性活动的时间、地点、人员应该基本固定
经常性活动的时间、地点、人员应该基本固定,便于服务对象获取服务。
自“通往社会正义”项目开始,热爱家园社区志愿者行动网络 的法律咨询时间就采取了固定模式;在实施地点迁至闸北区芷江西路街道后,根据对实际操作情况的观察和思考,法律咨询的地点放弃了最初的流动模式,固定在职工维权站;参加人员也由最初的全部流动模式调整为项目助理参加每次咨询的模式。由于时间、地点、人员的相对固定,热爱家园社区志愿者行动网络的工作效率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也相对通畅了很多。目前,正在努力寻找法律讲座的固定场地。
规范运作程序,制定相应的制度并严格执行
热爱家园社区志愿者行动网络一贯注意运作的规范化,制定了一系列内部制度并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正。对于法律咨询,热爱家园社区志愿者行动网络制定了《值班须知》(包括工作程序和行为准则)及值班排班表、签到表、登记表、统计表等一整套的规则表格;对于法律援助,制定了《法律援助案件操作办法》及具体操作程序图和申请表格,目前已受理的援助案件基本都是按照该办法操作的。今后对其他活动也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则和程序。
不断创新,不断调整,以求取得最好的效果
由于热爱家园社区志愿者行动网络从事的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没有足够的理论和前例作为指导和参照,因而需要大家大胆尝试,不断创新,不断反思,不断调整,努力取得最好的效果。最有说服力的事例是咨询地点的调整和法律宣传载体的不断创新——咨询地点固定后,来咨询的人员迅速增加并相对稳定;法律宣传最初采用展板等可重复使用的载体,后发现操作很困难,调整为印刷一次性的宣传品,操作相对容易了很多,效率增加了不少。
项目管理能力建设目标
加强与服务对象的联系,建立工作网络
目前,热爱家园社区志愿者行动网络只与街道工会建立了常规的联系和沟通,与社区工会及企业联合工会交流沟通很不够,与工会会员的沟通仅限于前来咨询或给予法律援助的,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接触。这样一个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广度的交流状况,无法保障项目目标的实
热爱家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