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文学理论的体现
“哥特式”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颓废、古堡、黑夜、诅咒等为标志性元素。哥特式风格用黑暗、恐惧、孤独、绝望等艺术主题,徘徊于内心世界神圣与邪恶的边缘,描绘希望与绝望想通过与乌鸦的对话来冲淡自己的哀思,可得到的回答永远是“NeverMore”(永不复焉),这种冷漠的,循环式的否定答案,让主人公几近崩溃,而此时的乌鸦似乎成为了他永远不能实现心愿的绝望
象征。在《乌鸦》中,作者一方面为了展现“富有诗意”的主题,另一方面为了渲染阴森的基调,他选择了让男主人公沉浸在对一个女人的死而深深悲痛之中无法自拔作为诗歌的主题,这便从整体上奠定了阴暗、悲伤的氛围。
二、哥特式的写作手法
(一)恐怖的场景制造在《乌鸦》这篇诗歌中,作者有意将情境设置在了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让痛失爱人的男主人公在房间内安静地看书,这样以“静”和“动”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主人公内心无法克制的波澜情绪和苦痛的状态,而“黑色”的夜,更是在主题确定之后,通过其颜色本身所特有的沉重性进一步奠定了一种悲伤和无助的感情基调。
(二)问答式的结构设计在整篇诗作中,作者将作品的结构设计成男主人公与乌鸦之间的问答形式来展开对气氛的渲染和对情节的延续。当乌鸦到来的时候,主人公原以为可以通过乌鸦获取心爱之人的消息,但是乌鸦却以十一次的好似自言自语的“nevermore”(永不复焉)作为回答,乌鸦的到来不但没有给主人公带来希望,反而唤醒了主人公对已经死去的爱人的痛苦回忆,让主人公又再次陷入了悲痛和绝望之中,也给读者传递了痛苦的思绪,而作品的整体阴暗忧郁的氛围也被这种结构设计推到了一个顶点。
三、哥特式的象征主义理论
象征主义分为前象征主义和后象征主义。前象征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后半叶的法国。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后象征主义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达到巅峰,四十年代接近尾声,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创造另类的甚至病态的“美”来淋漓尽致的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象征主义文学起源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二十世纪初期扩展到欧美各国,最早的先驱者是美国诗人埃德加•爱伦•坡,他提出“诗歌的目的在于创造神圣美,诗歌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便是神圣美。”而达到神圣美的途径就是象征。爱伦•坡在《乌鸦》中主要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加以哥特式的阴暗及具有原型意义的意象来烘托整首诗的恐怖氛围,使二者完美的结合,例如阴郁的子夜、房间的门环、遗忘的书卷、黑夜、荒原等等,这些意象都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一起构成了一种阴森的气氛,进而使读者欣赏并领略诗歌的“神圣美”。
(一)乌鸦在这篇长诗中,主体意象“乌鸦”带有极强的哥特式色彩,无论在中西方文化中,“乌鸦”都被冠以不详之意,在这首诗中,乌鸦的出现便带来了浓浓的死亡气息。在爱伦•坡的《乌鸦》中,这只乌鸦的到来正是向男主人公宣告他的爱人的死亡,从而更加无情
地渲染了悲伤及绝望的气氛,并且“乌鸦”作为不祥之鸟,本该带来坏消息,在月黑风高的深夜,出现了这样一只又黑又丑甚至魔鬼般的乌鸦,使诗中充满了不祥的意味,体现了强烈的哥特式氛围,乌鸦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绵绵无期的伤感,更加给读者以阴森和悲伤的感觉。
(二)门在这首
哥特式文学理论的体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