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什么是生态规划?生态规划一般认)四级环保机构建立(4)环境法制建设加强,环境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5)实现了环境管理思想的转变(6)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C、发展阶段(1991-2000)
(1)提出实行持续发展战略(2)在规划方法和体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环境规划体系。(3)完善和丰富环境保护规划内容。(4)在制定规划的方法上有很大进展(环境承载力、冲突论、GIS)
D、完善提高阶段(2001-2005)
(1)制定了《<地方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远目标刚>要编制技术大纲》
(2)从应用上看,出现了大量流域环境规划、生态规划与区域环境规划
(3)从方法论来看,大量的模拟模型、不确定性优化与风险决策模型得以应用。
E、转变约束阶段(2006--)
(1)将环境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保证国家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环境保护工作宏观指导的重要手段(2)把防止污染作为重中之重
(3)编制定位由计划演变为规划,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被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4)环境保护日益成为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
6、简述环境规划的发展趋势(方向)。
A、环境规划的协调与衔接战略
1、环境总体规划与要素规划 2、国家环境规划与区域、地方环境规划
3、环境规划与其他部门规划 4、时间尺度衔接过渡问题
B、环境规划的导向性与调控性
1、目标约束性转变 2、经济导向性转变 3、空间调控性转变
C、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系统模拟与预测技术、规划方案优化技术与决策分析技术、规划实施评估方法等等。
环境规划的定位
环境规划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大复合生态系统,他可以指整个国家,也可以指一个区域(城市、省区、流域)
环境规划任务在于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
环境规划依据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科学交叉性,综合性和边缘性的显著特点
环境规划的只要内容是预先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其中既包括对人类社会活动提出符合环境保护需要的约束要求,还包括对环境的保护盒建设作出的统筹安排和部署。
环境规划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玉树条件下作出的综合优化,他必须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奇数,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
全国性环境规划有全国宏观综合考虑,明确全国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环境保护目标;而国家性环境规划则应具有国家及法律效力,能协调各行政区域,个部门在环境保护中存在的冲突问题,且实现资金管理的国家统筹规划 。
环境规划学的理论基础
什么是环境容量?从环境规划学上如何认识?
环境容量是指对一定地区(一般应是地理单元),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的条件下,根据地区的自然净化能力,为达到环境目标值,能够承受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
环境容量以量化的形式直观表述了人类活动过程中自然环境的耐受能力,因此在环境评价、布局规划、污染物总量控制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在应用中存在以下几个不足:
对环境系统的理解不够全面; 环境容量不足以涵盖环境对人类发展的支持能力 ;
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环境规划,不能很好地解决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问题
什么是环境承载力?它在环境规划中的作用如何?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规划关系:
环境规划不仅要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作出安排,还要以环境承载力 为约束条件,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提出最优方案 。
环境规划的目标是协调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在不破坏或少破坏环境的基础上,甚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换句话说,其 目标是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制定经济发展的最优政策。
从环境规划学的角度,如何理解人地系统的协调共生理论?
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区域环境规划的成效,应充分体现人地和谐共生这一主线。
从环境保护角度促进人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观念和实践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人类发展要与地球生物圈承载能力相适应;正确处理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的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产出;建立生态观念;建立自然资源核算体系
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特性是什么?
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社会、经济、自然三
生态环境规划复习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