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慢性牙周炎的诊断.ppt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局限于牙龈 2)原因明确,疗效良好 3)病变可逆
重要性: 1)极普遍,治疗工作量大 2)易复发,但是可预防 3)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牙周炎
第一页,共四十四页。
1)侵犯和破坏深层牙周组织 (4大症状) 2)患病率高 ,不易早期发
探诊:出血、脓
纤维增生:牙龈坚韧肥大,结节状并盖过牙面
第十五页,共四十四页。
第十六页,共四十四页。
第十七页,共四十四页。
探诊出血
第十八页,共四十四页。
长期的慢性炎症
使牙龈有部分纤维性增生、变厚,表面炎症不明显,但牙周探针后,袋内壁有出血,也可有脓。牙周袋探诊深度超过3mm,且有附着丧失。如有牙龈退缩,则探诊深度可能在正常范围,但可见釉牙骨质界已暴露,因此附着丧失能更准确地反映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
第十九页,共四十四页。
正常龈沟深度
<3mm

原因: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其冠方部分(即原来的龈沟底处)与牙面分离,使龈沟加深而形成牙周袋附着丧失
体 征
第二十页,共四十四页。
第二十一页,共四十四页。
当患牙龈炎时,龈沟的加深是由于牙龈的肿胀或增生使龈缘位置向牙冠方向移动,而结合上皮的位置并未向根方迁移,此为假性牙周袋,或称龈袋。
附着丧失:当牙周袋形成时,探诊深度超过
3mm,而且袋底位于釉牙骨质界的根方,这就表明发生了附着丧失。区别牙龈炎和牙周炎的一个重要标志。
真性牙周袋:患牙周炎时,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其冠方部分与牙面分离形成牙周袋,这就是真性牙周袋
第二十二页,共四十四页。
第二十三页,共四十四页。
骨上袋:袋底位于釉牙骨质界的根方,牙槽骨嵴的冠方,牙槽骨一般呈水平型吸收。
骨下袋:袋底位于牙槽嵴顶的根方,袋壁软组织位于牙根面和牙槽骨之间,也就是说牙槽骨构成了牙周袋的一部分。牙槽骨一般呈垂直型吸收。
第二十四页,共四十四页。
牙周袋内含有菌斑、牙石、龈沟液、唾液粘蛋白、脱落上皮和白细胞等,白细胞坏死分解后形成脓液。
袋壁软组织经常受龈下牙石的机械刺激,引起袋内出血。袋内容物具有较大的毒性。
第二十五页,共四十四页。
第二十六页,共四十四页。

体 征
牙槽骨的吸收主要由局部因素慢性炎症和咬合创伤 引起,全身因素的作用尚不明确。
在患牙周炎时,同一牙的不同部位和牙面,可以存在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牙槽骨吸收,牙槽骨吸收程度所反映的是牙周炎在过去的破坏结果,与当前牙周软组织的炎症情况、牙周袋深度等不一定一致。
第二十七页,共四十四页。
骨嵴-釉牙骨质界的距离≈1-2mm
第二十八页,共四十四页。

第二十九页,共四十四页。

生理松动:生理状态下牙有一定的动度,主要是水平方向,也有极微小的轴向动度,,临床上不易察觉。
在病理情况下牙松动超过生理范围,这是牙周炎晚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引起牙松动的原因如下:
第三十页,共四十四页。
1.牙槽骨吸收是牙松动最主要的原因
一般在牙槽骨吸收达根长的1/2以上时,特别是牙齿各个面的牙槽骨均有吸收时,临床冠根比例失调,使牙松动度逐渐增大。
单根牙比多根牙容易松动,牙根短小或呈锥形者比粗而长的牙齿容易松动。
第三十一页,共四十四页。

有咬合创伤时可使牙槽骨发生垂直吸收,牙周膜间隙增宽,牙齿松动
但单纯的咬合创伤并不会引起牙周袋的形成。当过大的咬合力消除后,牙槽骨可以自行修复,牙齿动度恢复正常。
当患有牙周炎的牙齿同时伴有咬合创伤时,可以使动度明显加重。
原因有夜磨牙、紧咬牙、早接触及牙尖干扰、过高的修复体及正畸加力过大等。急性外伤也可使牙松动,甚至脱臼
第三十二页,共四十四页。

如急性根尖周炎或牙周脓肿等可使牙明显松动,这是由于牙周膜充血水肿及渗出所致。急性炎症消退后牙齿可恢复到原来的程度。

由于手术的创伤及部分骨质的去除,以及组织水肿,牙齿有暂时性动度增加。一般在术后数周牙齿即能逐渐恢复稳固。
5.女性激素水平变化
妊娠期、月经期及长期口服激素类避孕药的妇女可有牙齿动度轻度增加。
第三十三页,共四十四页。
(1)出血
(3)牙齿移位
(4)食物嵌塞
(5)逆行性牙髓炎
(6)牙周脓肿
(7)继发性合创伤
(8)牙龈退缩、敏感、根面龋
(2)口臭
症 状
第三十四页,共四十四页。
分型
局限型:全口牙中有附着丧失和骨吸收的位点≤30%
弥漫型:受累部位>30%
二、分型与分度
第三十五页,共四十四页。
探诊位点
第三十六页,共四十四页。
分型
局限型:全口牙中有附着丧失和骨吸收的位点≤30%

慢性牙周炎的诊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