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共4页 第4页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
、运算器、控制器、输出器等五个基本部件组成的结构,而且將指令也和数据一样地存储和处理。依照此原则制成的第一台存储程序、顺序控制的计算机EDSAC于1946年在英国的剑桥大学投入使用。直到今天,我们使用的计算机仍遵循此原则,称作冯·诺依曼计算机。在电子计算机产生的过程中,英国科学家图灵(Turing)在计算机理论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2.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自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至今,不过短短的几十年,已经走过了四代的历程,堪称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之一。通常,各代产品是以构成电子计算机的物理器件的变化划分的,同时,也伴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和变化。
1) 第一代:电子管时代(1946年~1957年)
当时的电子计算机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的电子元件,体积大、功耗大、价格昂贵,而且可靠性不高、维修复杂、运行速度为每秒执行加法运算一千次到一万次。程序设计使用机器语言和符号语言。
2) 第二代:晶体管时代(1958年~1964年)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共4页 第3页
这一时期的电子计算机采用晶体管作为基本电子元件。机器的体积减小、功耗减少、可靠性增高、价格降低、运算速度加快,每秒可执行加法运算达十万次到一百万次。程序设计主要使用高级语言。
3)第三代:集成电路时代(1965年~1970年)
这时的电子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作为基本电子元件。集成电路是利用光刻技术將许多逻辑电路集中在体积很小的半导体芯片上,每块芯片上可容纳成千上万个晶体管。采用集成电路不仅大大缩短了电子线路,减小了体积和质量,而且大大减少了功耗、增强了可靠性,节约了信息传递的时间,提高了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可执行加法运算一百万次到一千万次。出现了操作系统,程序设计主要使用高级语言。
4)第四代: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1970年~现在)
第四代电子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运用。一般来说,每个芯片的集成度达10万个晶体管,为大规模集成电路;10万到1000万个晶体管,即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微电子技术以每两年集成度翻两番的速度前进,集成度已达几千万单元。第四代计算机在语言和操作系统方面发展很快,形成了软件工程。在应用方面,全面建立计算机网络,将相互独立的计算机、终端群和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的联接,构成计算机网,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实时信息交流。
3.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目前,正在研究的智能计算机是一种具有类似人的思维能力,能“说”、“看”、“听”、“想”、“做”;能替代人的一些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久的将来,还会出现速度更快、功能更强、更接近于人脑的光子计算机和生物计算机。总而言之,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正朝着巨型化、微型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的传输和应用正朝着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并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对社会和生活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计算机的分类及特点
1.计算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2.计算机的特
计算机基础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