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比喻研究
摘 要:作为儒家经典的语录体著作,《论语》在表达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手法,有明喻、暗喻、借喻、反喻、强喻、博喻、引喻、对喻等。这些比喻修辞手法各具特色,能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让人更容易理解,增加了文章的修 例5: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
例6: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子张)
例7:鲁卫之政,兄弟也。(子路)
例8: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脩)
例5孔子把当政者的作风比为风,百姓的作风比为草,通过风与草的关系,说明了儒家以德治国的主张。为政者的作风对老百姓有巨大的影响,充分发挥这种影响,正是国家管理的真谛。例6土高曰丘,大阜曰陵。日月,喻其至高。这里子贡把“他人之贤者”比作丘陵,而把孔子则比作日月,前者可越过,后者则是无法越过的[6]。说明了孔子的精神和人格是无人能够超越,也只有像子贡这样理解孔子的人才可以对孔子作出这样正确的评价。例7把鲁卫之政当作兄弟,例8把夫子当作木铎。这种隐喻的本体和喻体的并置矛盾非常突出,需要读者从社会环境和前后文语境出发,结合自己的体验,弄清喻底。“兄弟”比喻鲁国和卫国当时衰乱情况的相似,“木铎”比喻孔子在国家中的作用。
四、借喻
借喻就是指不出现本体,或本体不在本句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7]。如此,借喻较之明喻、暗喻简洁明了,整个比喻的结构和过程需要读者联系具体的语境推导出来。
例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例10: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八脩)
例9孔子只说了喻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对于本体和喻底,就需要读者联系孔子说话时的社会环境和当时的情景,来弄清本体和喻底。弄清之后,读者理解孔子是用松树不避寒冷,在风霜雨雪后傲然屹立的形象来比喻君子坚强不屈的节操。例10只出现了喻体“奥神”和“灶神”,本体没有出现,联系王孙贾的社会地位和卫国的当时的政治情况,得出“奥神”喻国君,“灶神”喻近臣的结论,理解其整句的意思:与其巴结国君,不如巴结国君左右的人。
五、比喻的灵活运用
(一)反喻
反喻也叫否喻,否喻的典型格式:本体不是(或者用不像)喻体。这类比喻否定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实际上是从反面设喻,借否定喻体以强调突出本体的特征。
例11: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例11本体指德才兼备的君子,喻体指只有一种固定用途的器物,在强调君子和器物都有用途的同时,指出了君子与器物用途的不同。反喻强调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同中之异,通过比较使本体的特点更加鲜明。
(二)强喻
强喻就是用比较的方式来打比喻。对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比较,指出本体还要胜过喻体,这种用法很耐人寻味。
例12: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卫灵公)
例12本体“仁”,喻体“水火”,通过二者之间的比较得出老百姓对于“仁”,比对于“水火”更加急切需要。反喻是对喻体质的否定,强喻是对喻体量的否定,所以强喻的用法更加耐人寻味。
(三)博喻
在比喻的运用中,
《论语》的比喻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