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2007 年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 200 7年12月27 日在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常务副市长高守军各位代表: 现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 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请予审议, 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2007 年工作回顾 2007 年, 市政府在成都市委、市政府和都江堰市委的领导下, 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各项部署, 以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为主线,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构建“三区一城”为目标,抢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深入实施“三个集中”,奋力推进“三新”突破, 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市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2007 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六个方面的重大成果: 一是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的跨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比 2003 年净增 亿元, 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 30 亿元、比 2003 年增长了 5 倍,地方财政收入突破 20 亿元、比 2003 年增长了 8 倍,是历年来增幅最大、增速最快的一年,我市在中原类区先进县中的地位更加稳固。二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全年累计投入 亿元,实施了城乡交通路网、市政设施、供排水、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全面启动城市西区、北区、新区建设,加速推进重点镇建设,城镇架构体系日臻完善,聚集辐射能力显著增强。精心经营城市, 城市整体价值快速提升, 全市储备土地突破 6000 亩,是 2003 年的 20 倍,经营性土地均价跃升至 114 万元/ 亩,较 200 3 年增长 5 倍以上,城乡建设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扎实推进“三个集中”, 农民向城镇集中取得重大进展, 新建农民集中安臵区和农村新型社区近 35 万平方米,安臵农村居民近 8000 人,城镇化水平提高 2 个百分点,达到 % ,开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新局面。三是城乡产业发展跃上新的平台。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12: : , 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集约环保型工业集中发展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空间布局规划体系日益完善,“三新”突破成果丰硕, 产业层次优化升级。重大产业化项目引进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全年新引进内资上亿元项目 23个,总投资 198 亿元,产业带动能力不断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四是群众生产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投入 亿元, 深入实施“十大惠民行动”,完成惠民目标 44 项,办成惠民实事 100 余件,涉及民生的就业社保、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养老助残、扶贫解困等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60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5300 元,分别增长 % 、 % ,是历年来城乡居民增收最多的一年,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五是生态环境建设卓有成效。荣获全国生态环境监察先进单位、全省自然生态保护先进单位、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第二名,生态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成果。节能降耗和大气、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的进展,朝阳水泥厂、峨塔水泥三厂等落后产能企业和 23 家违法排污企业顺利关闭,空气质量和地表水质始终保持国家一级标准, 生态环境优势更加突出,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六是城市品牌形象实现新的提升。成功列入首批中国最佳旅游城市,青城山—都江堰景区被评为全国首批 AAAA A 级景区, 荣获首批省级文明城市和成都市级文明城市称号, 城乡文明程度普遍提高,城乡管理水准迈上新的台阶,城市影响力得到全面提升。这些可喜成果,标志着我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我们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推进“三新”突破,市域经济增长势头更加强劲 2007 年,全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 114 亿元( 预计数, 下同), 增长 14% ; 全口径财政收入 亿元,增长 121% (同口径增长 84%)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增长 163% (同口径增长 106 %)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增长 1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 亿元,增长 % 。——现代服务业新优势日益凸显。突出“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城市品牌, 高水平举办了都江堰放水节、都江堰夜啤酒节, 高质量承办了青城山国际登山节、倾国倾城城市主题日、奥运火炬手选拔、好男儿、龙的传人、中者采风等旅游文化节会活动,节会效应不断彰显,现代服务业日益活跃。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