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古城考察报告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调查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调查姓名马琳琳学号 201102810429 年级 2011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系(院) 文学院指导教师尹明明 2013 年5月 25日一、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一) 、台儿庄古城的历史背景坐落于山东省枣庄市的台儿庄是一座文化悠久的运河古城,现为山东省枣庄市辖区,地处苏鲁两省的交界处,总面积达 538 多平方公里。台儿庄为山东南大门,江苏北屏障,历来为兵家、商家必争之地。台儿庄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荣于明清。据《峄县志》记载:“台(儿) 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被乾隆称为‘天下第一庄’”,呈现出“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明代万历年间,京杭大运河改道流经台儿庄,逐渐形成水旱码头和商贸重镇。“黄金水道”京杭运河横贯全境 42 公里, 常年通航 200 0 吨级船舶。漕运的兴起带来了南北、中西文化的交融,孕育了台儿庄古城多元建筑风格、宗教文化和民族风情。台儿庄文化的原始基因是楚汉文化,但运河贯通后,北方的秦晋文化、燕赵文化及以南方的淮扬文化、吴越文化等一齐涌入台儿庄,形成了兼容并蓄、异彩纷呈的运河文化。台儿庄是一座以战扬名的古城。 1938 年春天发生的中日台儿庄会战,既使英雄的台儿庄名扬世界,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 也使美丽的台儿庄城变成一片焦土, 留下了 53 处战地遗址成为历史的见证。遭受战火摧残的台儿庄城寨及附近村庄,一片废墟,断垣残壁上弹痕累累,血迹斑斑。大街小巷,尸体枕籍,地上河沟皆为血土血水,枪刀盔甲比比皆是,其残酷景象,目不忍睹。大战期间, 日军在台儿庄境内先后侵占村庄 131个,烧房 3811 5 间, 损坏物件数以万计。时至今日, 清真北寺、方巷、新关帝庙、泰山行宫等处墙壁上还遗存着清晰可见的累累弹痕,其中清真北寺西小讲堂弹痕特别密集的 80 平方厘米之砖墙, 已于 1988 年10 月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移去陈列。此外,古城内外还不时挖出骸骨、武器和盔甲等日军侵华的罪证。台儿庄这座俗称“天下第一庄”的鲁南重镇,成了房无完房、墙无完墙的废墟焦土―― 2 万多间房屋建筑“无半掌之壁不饮弹”,2 平方公里的城区“无方寸之土不沃血”。清理战场的别志南先生有诗云:“三千人家十里街,连日烽火化尘埃。伤心几株红芍药,犹傍瓦砾惨淡开。”(二) 、台儿庄古城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从 2006 年 10 月提出构想, 2009 年1月1 日破土动工,到 201 1 年 10月1 日一期核心区基本建成开放, 枣庄市政府“抢”、“挖”、“创”、“换”,在“存古、复古、创古”理念的指导下,复活了一座湮灭的古城。 2008 年4月8日, 在纪念台儿庄大战胜利七十周年的活动上,枣庄市正式宣布,启动台儿庄古城重建工作,着力把台儿庄古城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座二次世界大战战后遗址城市, 打造成为沿运河独有、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抢救挖掘工作主要是在制订严格的保护规划的基础上, 围绕古城历史研究挖掘的调查整理全面展开的。市区专门成立了古城抢救保护机构,在古城遗址区开展前期资料发掘收集整理工作,搜集各种文物资料、老照片等,揭开古城历史的真实面纱。用3 年多时间, 查阅了 30 余部地方史志、 300 余部运河史料、 200 0 余件战地史料。在此基础上,邀请一流的规划、古建、文化、旅游专家,博采众长,绘制出古城风貌图,详细和清晰地勾画出古城古貌。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台儿庄古城的恢复建设中, 提出了“存古、复古、创古”的建设理念,在重建中完整地保存了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古迹,按照历史资料恢复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 并融入文化古城、数字古城、节能古城、生态古城等现代理念和时尚元素,进行建造和创作,使古城既源于历史、忠于历史,又超越历史,不但恢复了被战火摧毁的古建筑,而且还复活了延续千年的古城传统文化,使古城的形和神全面复活。重建后的古城, 占地 2 平方公里, 11 个功能分区、8 大景区和 29 个景点。八种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七十二座庙宇汇于一城,南北交融、中西合璧,是运河文化的活化石;拥有京杭运河仅存的最后 3 公里古运河, 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着的运河”, 是京杭运河最后一段活着的运河; 城内拥有 18 个汪塘和 7 公里的水街水巷,可以舟楫摇曳、遍游全城,是名副其实的东方古水城。同时这里也是国台办批准的全台。台儿庄古城面积 2 平方公里, 53 处战争遗迹保存完好, 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成为世界上继华沙、庞贝、丽江之后,第四座重建的古城,世界第三座二战城市,全国唯一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台儿庄古城景区在文化展示上,围绕大战文化、运河文化和鲁南文化,规划建设运河
台儿庄古城考察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