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礼仪老师的评价篇一:浅谈对教师礼仪的认识浅谈对教师礼仪的认识 ********** 11 地科班罗凯丹【摘要】礼仪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标志,中国为礼仪之邦,教师这个职业形象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国家的形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而当今教师的礼仪形象,教养,风度,魅力和品位,更加深入影响着学生。【关键词】教师礼仪教师形象礼, 即礼貌、礼节;仪, 即仪表、仪容、仪态、仪式等。一般认为,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交中为了互相尊重而在容貌言谈、行为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规范和程序。中国礼仪是按着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民俗一点一点积累发展起来的,是根据自己国情及民俗习惯演变的能够体现出民族精神、道德与规范的地域文化。所以礼仪根据地域的不同、民族的不同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古今中国礼仪的实质都是尊重。即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两方面, 大致划分为“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修养”两个部分。第一, 外在的行为——体现为德高望重、慈爱威严的师表形象。语言——温文尔雅,谈吐斯文。传统教师礼仪对教师语言的要求大略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要规范, 《说文·序》:“孔子讲学, 书必大篆,语必雅言。”“雅言”即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摒弃方言,才能使知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二要谦恭, 说话时要谦恭文雅, 体现君子风范。三要体现尊重,《弟子规》中所说的“刻薄语, 秽污词, 市井气”, 不光学生要“切戒之”, 教师更要首先“戒之”, 而应该“凡出言, 信为先”, 这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服饰——青衫蓝袍, 朴素稳重。身为人师不仅要注重道德提升, 也要关注形象塑造;不仅要有一种内在的清俊气质,还要有一种外在的飘逸洒脱。一心以教育为重,不讲吃穿用度,不追求光鲜华丽的衣着, 唯朴素为其根本, 青衫蓝袍、整洁恭肃、清俊儒雅、深沉稳重,是教师形象的写照。体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历代教育家思想家都对教师的行为示范作用作出了规定。荀子强调了教师行为要合乎礼仪,“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要成为学生效法的表率,“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荀子· 修身》)。朱熹《白鹿洞书院教条》更是明确规定教师必须:“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待生——关怀备至,要求严格。孔子对学生总是“诲人不倦”, 非常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他主张“有教无类”, 认为教育不分贫富贵贱,对学生一视同仁。第二, 内在的修养——体现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安贫乐道、乐于奉献的师德形象。励志——刻苦钻研, 严于律己, 刚正不阿, 德行兼备。我国古代大凡有成就的学者和教育家,尽管出身、境遇不同,主张、见解各异,但刻苦勤学却是他们的共同品德。教师作为社会期待和学习的榜样,必须用自身道德主体的完善与挺立来垂范世人,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治学——学而不厌,专业扎实,学识渊博,教学有方。我国古代学者和教育家,少年始学,老而弥笃。理想——内圣外王,传播道统,安贫乐道,无私奉献。无论传统教师自己愿意与否,其特定的社会角色使得其必须肩负起传播道统的重任, 注重师表的传统教师都把能成为内圣外王的“君子”、“大人”作为其终身的奋斗目标,即既具有圣人的才能,又传播道统,推行王道。现代教师礼仪和传统教师礼仪一脉相承,传统师礼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因为教师独特的社会地位, 这种传统思想道德文化传承和示范的使命就越发明显而自觉。现代教师礼仪的体现, 塑造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至关重要。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教师礼仪作了如下规范:“衣着整洁大方,举止端庄,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一、教师的仪容。教师的衣着仪容应整洁大方,符合教师职业特点。所谓整洁, 就是整齐和清洁。教师的服饰无论质量好坏,新旧如何,都要做到端正妥帖、干净卫生。所谓大方,就是服饰、发式等不宜过分时髦华美、鲜艳刺目,而应庄重明快、素雅含蓄。二、教师的举止 1 .站、坐、行端庄稳重站姿挺拔端庄,坐姿文雅稳重,步态协调稳健,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学生提供了站坐行的标准榜样。站姿切忌探脖弓背、斜肩翘臀;坐姿切忌前仰后倾、颤腿摇脚;走姿切忌弯腰驼背、左摇右晃。 2 .面部表情丰富亲切教师情感表现的最重要方式就是面部表情活动。根据讲授内容, 教师应适时变化面部表情。丰富的面部表情,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微笑是良好心态的表现,是对他人的宽容和友善,因此,课上课下,教师都应经常面带微笑。表情会因微笑而变得柔和,声音会因微笑而变得亲切,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会因微笑而变得美好。 3 .教师应避免不恰当的举止举止不当,是没有风度缺乏修养的自然表露。教师应避免当着学生的面淘鼻孔、揩眼屎、打哈欠、剔牙?? 还要做到不随地吐痰,
对礼仪老师的评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