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自然采光攻略
随着近年世界对绿色环保的提倡,自然采光凭借其可再生资源的明显优势,再一次成为设计师的宠儿。从建筑技术角度来看,自然采光有着其独特的经济和美学价值,正确的自然采光策略可以节省照明能源,降低空调负荷,提高舒适上的大彩釉玻璃窗。设计师佩吉和帕克建筑事务所( Page & Park Architects)和彩釉玻璃专家合作为双层玻璃窗制作了一种中密度彩色玻璃,并由这种玻璃由内遮住原建筑彩釉玻璃。这使外界光到达在画廊空间时减少约80%强度,又保留了对外部景色观赏。另外还设计附加了一个过滤层使UV含量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保留了日光的空间感觉。低透光率夹层玻璃把紫外线挡在了室外,避免阳光对展品的损害,同时保护原建筑的独有风格。除了历史建筑改建的博物馆,低透光率夹层玻璃在新建博物馆也是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之一。
+智能化遮阳系统
在玻璃幕墙林立的城市,智能化遮阳系统的研发是绿色环保建筑技术的必然趋势。智能化遮阳系统由遮阳百叶(帘)、电机及控制系统组成,根据自然条件的变化,自动调整帘片角度或作整体升降,既阻断辐射热、减少阳光直射、避免产生眩光,又充分利用自然光,节约能源。智能化遮阳系统可以随时调节入室的光照,保证室内功能需求,同时也保留了符合人体舒适度的日光变化,适合现代建筑地上部分的新建和改建。 英尺宽 35 英尺长的天窗,可提供充足的自然光源 ,但也带入了不受欢迎的直射光,这样一个大面积的天窗必须进行辅助设计()。首先,35%透光率的中性色玻璃被用来减少流明量使照明达到最适合艺术品的效果。然后,利用玻璃透光特性及外部智能化遮阳百叶的有效结合提供展示所需的照度和减低太阳辐射。为了规范日光并保护展品免受阳光直射,博物馆的每个天窗都安装了智能化遮阳百叶,百叶是东西轴向安装,南北方向开启。面积超过 26000 平方英尺的智能化百叶安装在中性色玻璃外,形成了展厅一把透光的遮阳伞。另外,特制的时间控制器会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时间设置百叶的开启角度。随着太阳升起,室外的感应器观察天空,并统计和分析数据。百叶开启到一个预设角度,停留 1-2 个小时允许日光在空间中有些许变化,但永远不会允许阳光直射进入展厅。设计小组用实体模型多次进行采光实验,最终找到了平衡点,使自然光成为整年营运的主要光源。
+光导照明系统
现在这项技术被应用于光导照明系统(也称为Sunpipe),其系统原理是通过采光罩高效采集自然光线导入系统内重新分配,再经过特殊制作的导光管传输和强化后由系统底部的漫射装置把自然光均匀高效的照射到室内,特别适合建筑的地下层。它的特点是照明效果好,屋面开孔面积小,无污染。在众多的案例中,最成功的例子当属加拿大国立美术馆,它的设计师也是光导天窗的发明者。加拿大国立美术馆坐落于加拿大渥太华,是加拿大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同样,自然采光也被设计团队列为首要任务。让自然采光进入地下室空间的想法三个组件催生了一种独特的天窗设计---光导天窗()。这种宽度仅限于六英尺的天窗热量损失很小,窗玻璃由三个组件组成,除了金属框架,半透明的漫射夹层和透明隔热玻璃形成一件低辐射外衣,在寒冷的冬天有效减少热
博物馆的自然采光攻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