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简史——欧美文学
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古希腊文学
第三节 古罗马文学
第一章 古 代 文 学第一节 概述
西方文学的源头:古代希腊和罗马文缘关系的12位亲属为主要神祗。
英 雄 传 说
主角:主角是半人半神的英雄。人们将祖先与神的血缘相联系,他们是神与人结合所生的后代,个个都是智勇双全,有超人的力量。
来源: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观念。英雄传说带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是对氏族首领和祖先的赞颂,但同时也是后人想象力创造的产物。
故事:英雄们为民除害,披荆斩棘,为集体的利益不顾个人得失,建立了丰功伟绩,得到一代代后人的景仰和崇拜。
英 雄 传 说 系 列
建立了12件功勋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的故事
伊阿宋率众英雄夺得金羊毛的故事
忒修斯的故事
俄狄浦斯的故事
希腊神话的特点
特征:居于核心地位的是“神人同形同性论”。
价值:希腊人是相信命运观念的,这在神话中也有体现。但神话同时也表明他们不是匍匐在命运脚下的奴隶,而是一个珍视个人荣誉,强调人的抗争,热爱世俗生活,积极进取,崇尚英雄气节的民族。
影响:希腊神话是把人放在中心地位的神话,凸显的是人的精神,回荡着昂扬、乐观、健康的现世气息,对其后的希腊文学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地位:马克思曾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荷马史诗
内容: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记》和《奥德修记》两部。
流传:历经近千年才最后编定,在西方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盲诗人荷马
荷马史诗的形成过程
历史来源:在古希腊历史上,曾有过一次真实的战争,发生在迈锡尼时代,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初(一说为公元前12世纪末)。战争结束后,许多以此为素材的短歌和英雄歌谣在希腊世界,特别是小亚细亚一带广为流传,内容彼此关联。
荷马的创作:公元前9至8世纪时,相传在小亚细亚一带有一位天才的盲人民间歌手名荷马,在流传已久的英雄短歌基础上对大量有关特洛伊战争的素材进行加工、整理、润色,形成了情节完整、风格统一的两部史诗——《伊利昂记》和《奥德修记》,后人统称为“荷马史诗”。
文字记录:公元前6世纪中叶雅典僭主庇士特拉图时期,荷马史诗才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定稿:公元前3至2世纪的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里亚的几位学者对荷马史诗又作了校订,将两部史诗各分为24卷,史诗的定本终于形成并流传至今。
《伊利昂记》故事梗概
主帅阿伽门农依仗权势,夺走了阿基琉斯的女俘,被激怒的阿基琉斯退出战斗。希腊方面连连失利,阿伽门农派人去见阿基琉斯,请求和解,但阿基琉斯拒绝了。
阿基琉斯的好友帕特罗克洛斯向他借了盔甲出战,被赫克托耳所杀。
阿基琉斯闻讯悲愤欲绝,让母亲请求匠神连夜为他打造了一副新的盔甲,重新投入战斗,最终在雅典娜女神的帮助下刺死了赫克托耳,将他的尸体拖在战车后羞辱。
白发苍苍的老王普里阿摩斯来到阿基琉斯面前,阿基琉斯顿生恻隐之心,双方同意休战21天,各自掩埋和悼念死者。
《伊利昂记》在为赫克托耳举行的盛大葬礼中结束。
木 马 计
《奥德修记》故事梗概
战争结束后,奥德修率部下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沿途经受忘忧果之乡、独眼巨人、喀耳刻岛上的魔女、塞壬妖女歌声的诱惑、卡律布狄斯大漩涡、太阳神岛上宙斯雷电的击打、卡吕浦索的爱情羁绊等重重艰难险阻和诱惑。
最终在雅典娜的安排下,返回故乡,将向自己妻子求婚的贵族全部杀死,与家人团圆。
人物形象——阿基琉斯
地位:《伊利昂记》的中心人物。
特点:勇敢善战,性如烈火,武艺高强,重视个人荣誉,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对部族的责任感既矛盾又和谐地统一在他身上,是一个典型的氏族部落时期的英雄。
人物形象——赫克托耳
特点:他的个人命运与对城邦的责任感交织在一起,使这个形象有一种异常悲壮的色彩。
结局:他知道,是弟弟帕里斯诱拐海伦才引来了这场战争,也知道自己不是阿基琉斯的对手,更预感到了城破之日包括自己的娇妻弱子在内的特洛伊同胞所将遭受的悲惨境遇,但是作为特洛伊全城人民的支柱,也为了一个战士的尊严和荣誉,他仍然坚定地走向必死的结局。
人物形象——奥德修斯
特点:奥德修斯是智慧和勇敢的化身,他面对险境和各种引诱,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自己热爱家乡故土的坚定信念,一次次化险为夷,表现出人类征服自然的杰出智慧和豪迈精神。
荷马史诗的艺术特点
荷马史诗是长篇巨作,但结构巧妙,剪裁富于匠心。
穿插或倒叙手法避免了臃肿、拖沓的平铺直叙,始终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史诗既有对宏大场面、英雄群像的粗犷描绘,也有对局部和个人情态、心理的细致刻画。
作品中运用了大量富于想象力的优美比喻——
世界文学简史——欧美文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