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蒙古族饮食习俗拾零(一)作者:邢湘臣
来源:《烹调知识》2016年第11期
蒙古族同胞的饮食与: .
蒙古族饮食习俗拾零(一)作者:邢湘臣
来源:《烹调知识》2016年第11期
蒙古族同胞的饮食与草原有密切关系,突出“肉食”与“奶食”。肥美的草原和树木稀少的沙漠,以及半沙漠地理环境所特有的形态,决定其畜牧经济类型与之相适应的饮食模式。在食物的烹饪上,蒙古族同胞多采用“煮食”和“烤食”,从现代科学观点看来,“煮食”比较多保留了原汁原味,成为独特性的饮食文化习俗。
蒙古族同胞的菜肴特色是比较粗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为主要菜点原料;烹调方法较简单,以烤最为见长。著名菜点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扒肉等,其食材归纳起来离不开一个“羊”。
一、忽必烈与涮羊肉的故事
“涮羊肉”,传说起源于元代,七百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经过多次战斗,已人困马乏,饥肠辘辘。忽必烈猛地想起家乡(内蒙古)的菜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火夫宰羊割肉时,探马突然气喘吁吁地飞奔进帐,禀告敌军大队人马追赶而来,离此仅有十里路。但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当然是等不及了,可生羊肉不能端上来让主帅吃,怎么办呢?这时只见主帅大步向火灶走来,厨师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快地切了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了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上细盐、葱花和姜末,双手捧给刚来到灶旁的大帅。
忽必烈抓起肉片送进口中,接连几碗之后,他挥手掷碗,翻身上马,英勇地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生擒敌将。
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战前吃的那道羊肉片。这回厨师精选了优质绵羊腿部的“大三叉”和“上脑”嫩肉,切成均匀的薄片,再配上麻酱、腐乳、辣椒、韭菜花等多种佐料,涮后鲜嫩可口,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忽必烈更是喜笑颜开。厨师忙上前说道:“此菜尚无名称,请帅爷赐名。”忽必烈一边涮着羊肉片,一边笑着答道:“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众位将军以为如何?”从此,涮羊肉成了宫廷佳肴。
二、羊背子
“羊背子”,蒙古族语称“乌茶宴”或“秀斯”,即吃全羊的宴会。是内蒙古鄂尔多斯蒙古族牧民婚娶,节日招待亲友时的传统美食。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定天下,大宴功臣,设全羊名五乌查之宴”。
“乌查之宴”是蒙古族牧民最讲究、最美味的盛宴,其盛况常常通宵达旦,热闹非凡。如果能在草原上被请吃上“乌查宴”,便是享受最高礼仪的象征。
查宴”的制作,把全羊卸为“七大件”(除去胸叉),由羊脊上第七根肋骨至尾部制为一段,四肢,头颈,胛等各为一件,然后放入开水锅中,加盐,煮熟而食之。
“乌查宴”的礼仪十分隆重。首先诸位客人要按照蒙古民族的礼俗,从贵宾、长辈开始依次入席。这时,主人用“扎玛拉”(一
蒙古族饮食习俗拾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