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的读书笔记
道士塔的读书笔记1
历史记载,敦煌石窟的罪人较王圆箓,“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夫,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沉甸甸的银元,这是平常化缘时很难得到的。他依依惜别,感谢司大人、贝大人的‘布施’。车队已经驶远,他还站在路口。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
余秋雨先生全文应用了剧烈的理性批判,不禁道出:“我好恨”的生气之声。然而,“恨”什么呢?恨王道士的愚昧?恨晚清官员的冷漠?恨国外学者斯坦因、伯希和之流的卑鄙?应当都有吧!但最恨的是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年头。我们没有亲眼目睹那一车车的文化之珍宝消逝于眼前,我想幸亏没有,若真有,那又将是怎样的一种残忍?比听起来、看起来更痛吧!即便如此,敦煌探讨院的专家们仍是忍辱负重的在探讨那段历史。对于后人而言,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纵使那一道伤,谁碰起来、何时碰起来,都是带着屈辱的痛。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刚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大字是自己的观点,小字是原文中摘取的。
道士塔的读书笔记2
余秋雨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它表现的情怀慷慨豪迈,体现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它是一种俯仰于古今之间的内在冲动与感悟,是一种涌动着激情和灵性的才智与思索。
读完《道士塔》后,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安静,莫高窟的神奇壮美让我激烈不已,然而王圆箓道士的愚昧、迂腐又令我痛心。当我看到王道士拿着刷子刷去了唐代的笑容,刷去了宋代的衣裳时,我又何尝不恨,恨我没能早诞生一个世纪,去阻挡这个蠢道士的愚蠢行为,可是就算我当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夺过他们的刷子,踢翻他们的石灰桶又能怎么样呢?当时那样一个偌大的中国都容不下这些小小的卷轴和壁画,任凭这莫高窟的千古罪人,将令人惊羡的中国艺术文化,用极少的钱财给换取走了;任凭难以数计的敦煌文化就这么流失了;任凭任凭一个古老的民族让伤口的血滴在沙漠,是敦煌文化走向黑暗。我又能怎么办!
文章中,余秋雨写道:“今日,我走进这几个洞窟,面对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我在心中苦痛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旧一片惨白。”这是何等的痛心,又是何等的无奈,他不忍心,不忍心那些婀娜的体态,那些优美的浅笑就这样被摧毁,不忍心那些历史就这样在一个道士手中灰飞烟灭。这里,我品出了这本书的名字——苦,历史重现,我们却无力变更,只能不住的惋惜,无奈的流泪,遍遍的哀叹,再次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本属于中国的文化从面前拂过却挽留不住。
千百年前的一个洞窟,开启了敦煌文化的壮美,散发出了迷人的光彩,千百年前的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送上了驶往外国的、散发着阵阵恶臭的马车。然而,多年后的今日,那神奇又充溢意义的洞窟,能够引起人们的留意,并非它外表炫目,而是因为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它隐藏着一种深层的美,纵使它曾经残缺。
余秋雨带领我们走在中华文明的土地上,深思这些古老的文化,用极其细腻的文笔写出了这趟“文化苦旅”,其中的哀思、心酸与无奈成为了一个个惊醒炎黄子孙的惊羡号!
道士塔的读书笔记3
看到了吗,那西边凄艳的晚霞?那是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当那几车、几十箱、几百卷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各国时,孰知,那是我们中国持续到现在的伤口。
那愚笨的道士总是自作聪慧,当他把洞窑壁画涂成自己觉得美丽的样子的时候,他不知道,他损害的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古迹;当他把那些婀娜的雕塑砸到他满足为止时,他不知道,他丢弃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古物;当他以贪图小利送出洞窑里全部东西后,他更不知道,他已成了一个千古罪人……
仅仅一个道士,就毫不吝啬地把我国千古文明送了出去,我们是该批判他的愚蠢,还是该指责当时统治者的短浅目光?一个金光闪烁的石窟,怎会让一个道士看管?还有那些文人竟然知道这些文物的价值,又为什么单单吝啬于那点运费?就像作者说的“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相比较外国的那些学者冒着生命危急前来征集的精神,这又是何等的令人悲伤!
当看到我国的文物被运往其他国时,我的感情不单单可以用生气来形容,那种是感情高于怒与恨的。
当日本学者说“我想订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时,中国专家没有太大的激烈。对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可那些文物却不在中国。当自己的东西到了别人手里,自己探讨时
道士塔的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