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一页,共三十一页。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第二页,共三十一页。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
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
大炼钢铁,赶英超美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人民公社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敞开肚皮吃
第十四页,共三十一页。
(1)“大跃进”:
失误在于: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以钢为纲,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根源:严重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2)人民公社化运动:
失误在于: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根源:片面理解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3)后果:
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第十五页,共三十一页。
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三年经济困难
1959-1961
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总路线”
1958
“大跃进”
1958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曾被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三面红旗
第十六页,共三十一页。
探索与失误
正确探索
1956年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的主要矛盾,任务
1960年,纠正农村工作左倾错误,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1962年起,经济恢复,1965年,调整任务完成
失
误
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1958年,实行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高速度而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忽视经济发展规律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片面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超越历史发展阶段
1959—1961年,三年经济严重困难时期
1966—1876年,文化大革命
教训:必须从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十七页,共三十一页。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66------------71-----------73----------75----------76
爆发
周恢复调整全面整顿
结束
回忆归纳文革的发展过程
全面系统纠正“文革”“左”倾错误
全面整顿的实质:
第十八页,共三十一页。
国民经济劫难—
文革
文革动乱从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遭到重大损失
1973年国民经济恢复调整---周恩来主持工作
1975年主持工作,进行全面整顿,实质系统纠正文革错误
第十九页,共三十一页。
,中共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规定这两任务
A、同时进行 B、先改造后工业化
C、同时完成 D、先工业化后改造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地区
课堂训练
A
C
第二十页,共三十一页。
3.“一五”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
A、思想改造 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C、生产技术改造 D、生产方式的改造
A
B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一页。
,开始于
A、1949 B、1956 C、1966 D、1978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B
C
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一页。
: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苏联撕毁经济合同
C、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D、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
,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是指:
A、产品供销关系 B、国民经济发展比例
C、产品分配关系 D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