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诚信的历史典故
与诚信有关的历史典故1
晏殊诚恳守信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恳守信的。
北宋时期闻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举荐给朝廷。他原来可以不参与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与诚信的历史典故
与诚信有关的历史典故1
晏殊诚恳守信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恳守信的。
北宋时期闻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举荐给朝廷。他原来可以不参与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与了考试。事情非常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引。这样,他不费劲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许。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相反
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状况照实地告知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协商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状况,非常兴奋,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赞扬他能够闭门苦读。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与。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皇帝又赞扬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恳,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
一个人为人的诚恳,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
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
与诚信有关的历史典故2
曾子杀彘
选自《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这个故事生动地告知人们:家长对孩子不能信口开河,要言必信。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恳无欺,否则父母将失信与孩子。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打算杀了它。他的妻子阻挡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你不行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育。现在你欺瞒了他,这就是在教化他欺瞒人。母亲欺瞒儿子,儿子于是不信任他的母亲,这不是正确教化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与诚信有关的历史典故3
1、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斗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动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信任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最终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马上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慢慢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2、烽火戏诸候: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旁边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忙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
与诚信的历史典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