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讲痞证-资料
痞证—五泻心汤证
[原文]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心下痞,而復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 在者六讲痞证-资料
痞证—五泻心汤证
[原文]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心下痞,而復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 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乾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乾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
[重点] 痞
泻心
芩连与干姜
[疑点] 1、麻沸汤渍之的启示。 2、寒热互结的问题 3、不虚而补的问题
[释义]
痞
硬
心下痞硬
呕吐
下利
嗳气
苔腻
脾胃呆滞
湿浊中阻
升降失常
兼水气重(肠鸣)
加生姜(生姜泻心汤)
兼胃虚重(利频)
重甘草(甘草泻心汤)
气
痞
心下痞
按之濡
关脉浮
无形气热
壅聚心下
兼表阳虚(恶寒)
—加附子(附子泻心汤)
主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
主方
半夏泻心汤
[方解]
大黄
黄连
黄芩
附子
苦寒
苦以泻心
寒以清热
泻心消痞
——温阳固表(寒热并用,表里同治)
半夏
芩连
干姜
人参
大枣
甘草
——开结、止呕、祛痰。
辛开苦降——泻心消痞
兼燥湿
兼化痰
补中健脾,以补为消
[析疑]
1、大黄黄连泻心汤不煎而渍是何道理?
《内经》药食气味之分理论: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无形气热为病 ———— 大黄通泄实邪
据《内经》理论
取轻清之气
矛盾
病与药
既上行泻心之气热
又免苦寒泻下之弊
用药
之巧
病脉证治理法方药一线相贯
渍之—泻痞(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
先煎—逐水(大陷胸汤、意不在先煎)
后入—急下(大承气汤,生者气锐)
煎之—
《伤寒论》
大黄之用
通便(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化瘀(桃核承气汤、抵当汤)
泻热(茵陈蒿汤)
2、寒热互结说驳析
传统观点
黄连—清热
干姜—祛寒
推理
寒热互结——线性思维
存在问题
①寒热如同水火,何以互结?—不合逻辑
②临床证候表现,何以证明?—缺乏实证
论证
1、认识问题应着眼于痞与泻心
2、思维的简单化与单一化
用寒(芩连)一定是治热
用热(干姜)一定是治寒
孤立的看问题
(思维的简单化)
中医学的组方配伍有特殊方法
—— 舍性(寒热温凉)取用法
证候—痞
治法—泻心消痞
方剂—泻心汤
药物—干姜、芩连
病脉证治
理法方药
一线相贯
干姜—辛以开之(兼以祛痰)芩连—苦以降之(兼以燥湿)
辛开苦降
泻心消痞
提示:在理气消痞常规治法外的
另一种消痞的治疗用药思路。
其他例证:
阴黄方
茵陈术附汤
利湿退黄
温下方
大黄附子汤
苦泄通便
舍性
取用
茵陈
大黄
舍性(寒热温凉)取用法
半夏泻心汤证历代研究
一、临床研究
(一)古人临床应用
(二)现代临床应用
二、统计学研究
谢谢聆听
2022/5/29
39
六讲痞证-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